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清苦钻进衣领,我攥着束白菊站在八宝山人民公墓的入口,电子屏上"今日已预约满"的红字闪着,倒没觉得意外——早在三月底,公墓的公众号就挂出了"清明祭扫必须预约"的提醒。旁边的保安师傅正给一位拎着竹编纸鸢的老人指路:"叔,您扫这个码,明天上午还有20个名额,我帮您抢上。"老人笑着点头,纸鸢尾巴上的红绸子随风晃,像极了他老伴生前跳广场舞时的裙摆。

想起去年清明我来这儿的情形,那才叫"挤得慌"。入口的队伍绕了三个弯,我跟着人群往前挪,踩了三次别人的鞋跟,被撞了两次肩膀,等进了墓园,连给奶奶墓碑擦灰的地方都要等。有位抱着小孩的妈妈差点被挤得摔了,还是旁边的大叔扶了一把,小孩的哭声混着远处的鞭炮声,闹得人心里发慌。那时候我就想,要是能让大家"慢点儿"就好了——不是不想见亲人,是想把"我想你了"这句话,安安静静说完整。

今年的入口倒显得从容多了。电子闸机前的队伍排得短,每个人刷一下预约码就能进去,保安师傅拿着体温枪站在旁边,偶尔提醒一句"慢着,台阶滑"。入口左侧的便民服务台摆着热水、口罩和急救包,有个扎马尾的姑娘举着扩音器来回走:"没预约的师傅别着急,我帮您查有没有退约的名额。"她的声音像春溪淌过石子,让人跟着静下来。

八宝山人民公墓清明节必须预约-1

其实预约流程没想象中麻烦。我掏出手机扫了下入口的二维码,微信公众号"八宝山人民公墓"的界面弹出来,点"清明预约",选日期、填身份证信息,提交就行,提前7天就能约。界面清清爽爽,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。服务台的小姑娘说:"我们还留了电话预约通道,叔叔阿姨不会用微信,打个电话就行,我们帮着填信息——毕竟来的都是想跟亲人说说话的人,哪能让高科技拦在门外?"

八宝山人民公墓清明节必须预约-2

那天遇到的王阿姨,让我觉得"预约"这件事里藏着温度。她拎着个绣着牡丹的布包站在服务台旁边,盯着手机屏幕皱眉头:"姑娘,我这手机咋找不到公众号啊?"小姑娘赶紧走过去,拿过手机帮她调字体大小:"阿姨,您点这个'微信',再点'通讯录',搜'八宝山人民公墓'就行——您看,这不就找到了?"原来王阿姨是第一次来,儿子在外地做医生,她自己坐了两站公交摸过来。小姑娘一边帮她操作,一边说:"阿姨,您下次来之前打这个电话(她指着服务台上的号码),我帮您约,省得您跑冤枉路。"王阿姨笑着点头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:"现在这高科技,我这老骨头得学着点,不过你们这儿的姑娘,比我家闺女还贴心。"

还有个穿黑T恤的小伙子,急得满头汗跑到服务台:"我今天是妈妈的忌日,昨天加班忘了预约......"姑娘赶紧查系统,抬头眼睛亮:"刚好有人退了一个名额!"她手指翻飞帮小伙子补上信息,小伙子攥着预约码往墓园跑,回头喊"谢谢"的时候,声音里带着颤——风把他的T恤吹起来,我看见后背印着"妈妈的小尾巴"几个字。

站在奶奶的墓碑前,我擦掉碑上的浮尘,把白菊放在供台上。风掠过旁边的松柏,发出沙沙的响,倒比去年安静多了。我摸着碑上"周桂兰"三个字,跟奶奶说:"奶奶,我换工作了,新公司楼下有卖您爱吃的糖火烧,我每天早上都买一个......"去年挤在这儿的时候,我连这句话都没来得及说全,就被后面的人催着让位置。今年倒好,我能慢慢摸碑上的刻痕,能闻见风里的松香,能把"我想你"说得很慢、很轻,像奶奶生前拍我后背的节奏。

其实啊,清明的心意从来不是"抢着来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