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车窗时,我正跟着朋友往归山陵园的方向走。路边的银杏叶刚黄了半片,像被秋阳浸过的纸,飘落在车顶上,倒让这场关于“选墓”的行程,少了些沉重。朋友说,母亲走前总念叨“要能看见山,听见水”,所以她攒了大半年的资料,最后圈定了归山——不是因为名字好听,是去年清明她来扫墓,看见山脚下的玉兰树开得满树白,像母亲生前种在阳台的那株。
接待我们的王姐没急着带我们往“高端区”走,反而搬了把藤椅让我们先坐,递来一杯温温的枸杞茶:“先聊聊阿姨的喜好吧?”朋友抿了口茶,说起母亲生前爱蹲在阳台喂麻雀,爱摘楼下的月季插在玻璃罐里,王姐边听边点头,末了才翻开手里的平板:“那我先带你们看三个区域——东山腰的‘观水区’,能看见远处的响潭水库,墓碑是汉白玉的,价格大概8-12万;山脚下的‘近园区’,离停车场就50米,墓碑是芝麻白花岗岩,价格5-8万;要是想贴近自然,玉兰林里的树葬区,才2万出头,每年春天能闻见花香,阿姨肯定喜欢。”
跟着王姐往山上走时,我留意到路边的细节:每隔50米就有一个石凳,凳面擦得干干净净;水系里的锦鲤游得正欢,岸边的菖蒲长得齐膝高;连垃圾桶都做成了小假山的样子,藏在灌木丛里。王姐指着一棵老槐树说:“这树是建园时就有的,有300年了,旁边的‘槐香区’价格稍高些,但好多老人就爱这儿——说听着树叶响,像小时候在老家的槐树下乘凉。”朋友蹲下来摸了摸“近园区”的墓碑,石面光滑得能照见人,王姐补充:“这石头是从山东拉来的,耐晒耐淋,去年有户人家的墓碑刻了‘妈妈,我想你’,现在还清晰得很。对了,刻字是免费的,最多能刻80个字,阿姨生前的口头禅,都能刻上去。”
说到价格里的“隐形成本”,王姐倒挺实在:“我们这儿没有额外收费——安葬费包含抬棺、铺金布、撒花瓣;每年的陵园养护费,都含在总价里,不用再单独交;要是清明来祭祀,门口有免费的茶水和休息区,不用挤在太阳底下。”她翻出一张价目表给我们看,每一项都列得清清楚楚:“观水区’的10万套餐,其实拆开来是:墓地使用权20年(到期可以续)、墓碑材质(汉白玉)、刻字、安葬费、3年养护费——没有虚的,你看见的就是你花的。”
朋友犹豫的时候,王姐带我们去看了树葬区。玉兰林里的小石碑只露出地面半尺,碑面上刻着“陈桂英之墓”,旁边的土堆上种着一棵小桃树,王姐说:“这是陈阿姨的女儿种的,阿姨生前最爱吃桃子,现在树都快两米高了。树葬的价格才2万2,不仅便宜,还环保——等树长大了,连墓碑都藏在树叶里,像阿姨从没离开过。”风一吹,玉兰叶沙沙响,朋友突然红了眼:“我妈生前总说‘别浪费钱买贵的’,要是选这儿,她肯定开心。”
最后朋友选了“近园区”的位置——不是因为最便宜,是王姐说:“阿姨生前总嫌爬楼梯累,这儿离停车场近,你爸每周来坐会儿,不用气喘吁吁。”算总价的时候,王姐帮着算了笔账:“5万8的墓地费,加上刻字(免费)、安葬费(含)、3年养护费(含),总共6万2。要是今天定,我让刻字师傅明天就开始做,保证赶在阿姨忌日前安葬。”朋友咬了咬唇,点头说:“就这儿吧,妈妈肯定喜欢。”
往回走的时候,夕阳把归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