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翻找外婆的旧照片——相框边缘泛着黄,她坐在阳台的藤椅上,怀里抱着小白猫,阳光把她的银发染成金褐色。手机突然震动,是潮白陵园的公众号提示:"2024清明祭扫预约通道已开启"。忽然想起去年清明的拥挤:陵园门口排了百米长队,等挤到外婆墓碑前,我攥着的纸花已经皱成一团,想说的"外婆我想你",被人群的嘈杂咽回了肚子。

今年的预约流程比我想象中简单。打开潮白陵园公众号,首页轮播图是一片盛放的白菊,点进"清明祭扫预约"入口,只需填姓名、身份证号,再选日期和时间段——3月30日至4月7日,每天分四个时段,最早7点,最晚16点。我盯着界面愣了愣,选了外婆生前最爱的8点:那时她总在阳台浇君子兰,水珠顺着叶片滚进泥土,阳光刚好掠过她眼角的皱纹。预约成功的提示弹出来,下面附了行小字:"建议错峰选9点前或14点后,人流较少",像外婆以前提醒我"早去菜市场能买到新鲜菜"那样贴心。

上周末去陵园踩点,门口的梧桐树刚抽新芽,志愿者正搬着纸箱往桌子上摆鲜花。"凭预约码能领一束",穿红马甲的姑娘擦着汗笑,"今年不让烧纸啦,这些向日葵和白菊是今早从花卉市场挑的,还带着露水呢"。我接过一束向日葵,花瓣上的晨露沾湿了手背,忽然想起外婆种在阳台的那盆:夏天开得满盆都是,她总说"这花像小太阳,能照进人心里"。旁边有位阿姨举着手机问:"我没抢到4月5号的号咋办?"志愿者立刻接话:"每天傍晚6点会放补号,要是没时间抢,打客服87654321,我们帮您盯着"——语气软得像春天的风。

陵园里的细节更让我心动:每条小路都立了指路牌,"往生堂" "休息区"写得清清楚楚;每个墓碑前都摆了陶瓷罐,专门用来放鲜花;卫生间门口备了茉莉香的擦手纸,连垃圾桶都分了"可降解"和"其他垃圾"。工作人员说,这些都是今年新增的:"祭扫不是任务,是和亲人的'约会',得让大家坐得住、说得开"。我沿着碎石小路走,踩出沙沙的响声,想起小时候外婆牵着我走这条路,说"等我老了,你要常来陪我数星星"——那时我嫌她啰嗦,现在倒希望她能多"啰嗦"两句。

潮白陵园清明祭扫预约-1

昨天傍晚我又去了一趟,夕阳把陵园染成橘红色,槐花开得更盛了,风一吹,落了我一身。外婆的墓碑前,我早上放的向日葵还立着,花瓣虽有点卷,却依然朝着太阳。忽然想起外婆临终前说的话:"人走了,就变成风、变成花、变成你身边的每样东西"。原来预约不是"麻烦",是让我们慢下来——不用挤在人群里赶时间,不用慌慌张张摆贡品,能好好坐下来,把"我考了营养师证""我养了只像小白的猫""我买了淡蓝色裙子"这些话,慢慢说给风听。

今天清晨我抱着预约码走进陵园,志愿者笑着说"阿姨在等你呢"。我把向日葵放进陶瓷罐,摸了摸墓碑上的名字——还是我小学时写的,歪歪扭扭的。风裹着槐花香吹过来,我坐下来,慢慢说:"外婆,今年的向日葵很新鲜,像你种的那样;我学会做南瓜粥了,放了你爱的蜜枣;小白猫昨天抓了只蝴蝶,我拍了视频,等下给你看......"风忽然大了些,吹得向日葵晃了晃,像外婆在点头。远处传来志愿者的提醒:"请保持安静,让亲人好好听说话"——可我知道,外婆早就听见了,她在风里,在花里,在每一缕照进墓碑的阳光里。

其实清明的意义从来不是"仪式",是"记得"。潮白陵园的预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