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慈墓园藏在京郊昌平的山坳里,像被群山轻轻抱在怀里。从市区出发沿京藏高速往北,过了西沙屯出口转进乡道,三公里后就能看见入口的石牌坊——青灰色石头刻着简单云纹,没有华丽装饰,倒像村里老房子的门楣,亲切得让人想起外婆的灶屋。第一次来是清明,跟着父母找了半天,才发现石牌坊旁的红漆小牌子,后来听管理员说字是附近小学生写的,“小孩的字软和,符合这儿的脾气”。
说到找路,天慈其实不算偏。自驾直接搜“天慈墓园正门”,停车场在牌坊东边,铺着碎石子,不会像城里停车场那样挤。上次来见一位白发大爷蹲在车旁擦车牌,他笑着说:“这儿停车场不收费,碎石子踩上去不滑,我老伴以前就爱踩院子里的碎砖。”公共交通也方便,地铁昌平线到沙河站转345路,“天慈路口”站下往东走五分钟,路边木指示牌是老木匠刻的,红漆字带着木纹质感,像给路人指了条回家的路。路边还有片桃林,春天桃花开得满树,我去年捡了瓣桃花放在爷爷骨灰盒上,他生前最爱桃花糕。
天慈的位置好,好在“藏”与“静”。背靠的卧龙山是缓坡,种满二三十年树龄的侧柏和油松,枝叶密得像绿被子。夏天跟管理员张叔巡园,他指着一棵松树说:“这是我刚来那年种的,现在能遮荫了——树底下草长得好,先人不会热着。”前面的清浅溪是山泉水汇的,流得很慢,像奶奶织毛衣的针。春天桃花落水面,秋天银杏叶飘着,上次见个小女孩蹲在溪边放花瓣,说“这是给太奶奶的信”,张叔说溪水从没断过,“像先人的念想一直连着”。
更安心的是位置里的“人气”。墓园门口刘阿姨的早餐摊,糖油饼焦脆,我每次来都要两个,她会多塞个鸡蛋:“你爷爷以前爱吃这个。”保洁李阿姨把墓碑前落叶扫得干净,说“落叶堆着先人不好走路”。张叔帮人找位置总说:“你奶奶的位置在第三区,旁边玉兰树春天开得香——去年我浇了水,今年更艳。”那天扫完墓,我坐在石牌坊下石凳上,风里飘着槐花香。旁边大爷打电话说:“我在天慈呢,你妈位置旁有棵松树,风一吹像她拍我肩膀。”突然懂了,天慈的位置不是“风水宝地”,是“能放心的地方”——藏在山里不吵,挨着溪水不燥,有树有花有熟人,像先人住的老房子,门是木的,窗是纸的,推开门能看见院子里的石榴树。
走的时候回头看石牌坊,青灰色石头在夕阳下泛暖光,像爷爷的手轻拍肩膀。风里传来刘阿姨的叫卖声:“糖油饼,刚出锅的——”我笑着挥手,想着下次再来,还要吃糖油饼,还要看玉兰树,还要把桃花瓣放在爷爷位置旁。这样的位置,是先人歇脚的地方,也是后人安心的归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