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的春天,我跟着小区里的张阿姨去金山陵园选墓位。那时候从市区过去要坐一个半小时公交,终点就在陵园大门口的老槐树下,风一吹,槐花落在肩头上,连空气里都带着点甜丝丝的清苦——那是我对金山陵园最早的印象,比后来记在笔记本上的价格数字,要鲜活得多。
那时候金山陵园还是城郊「性价比选手」的代名词。销售处的玻璃柜里摆着石材样本,花岗岩的米白色碑身泛着温凉的光,销售大姐用指甲敲了敲,说「这是最便宜的双穴立碑,3万2起,刻字免费,要是想加个莲花浮雕,得加800块」。我凑过去看价目表,发现价格区间很清楚:普通区域的双穴立碑3.2万-3.8万,松树林旁的「景观位」贵2000,因为「夏天不晒,下雨不涝」;单穴立碑更便宜,1.8万到2.2万,适合单身老人。刻字是按字数算的,超过20字每字加10块,张阿姨当时想刻「慈父张某某之墓」,刚好10字,没额外花钱。
2015年的价格之所以「亲民」,其实藏着不少当时的市场逻辑。首先是土地成本——金山陵园的土地是2008年拿的,那时候城郊的工业用地才几千块一平米,殡葬用地虽然贵点,但比起后来的「地王」时代,成本低了不止一星半点。再就是运营成本,当时陵园里只有6个工作人员:2个销售,3个保洁,1个绿化师傅,维护费用主要花在松树林的修剪和墓区的清扫上,没有现在的「智能化管理」「定制化服务」那些额外开支。还有市场竞争,2015年周边只有两家陵园,金山陵园靠「价格低、位置好」抢了不少客源,销售大姐说「每个月能卖15到20个墓位,都是回头客介绍的」。
那时候买墓位的人,心里都打着「算盘」但也藏着「温度」。张阿姨选墓位时,拿着卷尺量碑的宽度,问「这个碑能不能刻上我和老伴的名字?」销售大姐说「没问题,宽度够」,她才放下心来。旁边的李大哥更实在,直接问「最便宜的墓位在哪里?」销售大姐带他去了北边的柏树林,说「这里3万2,就是离大门远点」,李大哥摸了摸碑身,说「行,离大门远,清净」。还有个年轻姑娘,给去世的妈妈选墓位,选了松树林旁的,加了汉白玉碑,花了4万2,她说「妈妈生前喜欢花,这里有树荫,夏天能长草,她肯定喜欢」。当时付款还能分期,分12期没有利息,不少家庭都是凑着钱买的,销售大姐说「最多的一次,一个阿姨分了12期,每个月还3000,说『这样不用动孩子的结婚钱』」。
现在再去金山陵园,门口的老槐树还在,松树林也还在,只是价格牌上的数字已经变成了「双穴立碑8万起」。有时候遇到当年的销售大姐,她会念叨「2015年的价格真划算,现在再也没有那么便宜的了」。2015年的价格不只是数字,更是那个时代的「生活切片」——人们还在为「性价比」纠结,还在为「给亲人一个踏实的归处」算计,还在把「实用」当成最大的标准。就像张阿姨现在每次去扫墓,都会摸一摸松树林里的碑身,说「当年选对了,这地方,比什么都强」。
风里又飘来槐花香,还是2015年的味道。那些关于价格的回忆,那些陪着家人选墓位的日子,都成了陵园里最温暖的注脚——毕竟,我们买的从来不是一块石头,而是对亲人的牵挂,是「我想给你最好的」的心意。而2015年的价格,只是这份心意的「载体」,它不贵,但很实在,就像我们对亲人的爱,从来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