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禅城区福兴小区的凉亭下已经聚了几位老人——李伯提着用红布包着的菊花,花瓣上还沾着晨露;张阿姨攥着一盒刚蒸好的芋泥,盒盖缝里飘出甜丝丝的香气;王婶肩上搭着件浅灰色外套,说是"老伴生前爱穿的,万一山上风大呢"。七点整,一辆印着"佛山陵园亲情专线"的中巴车稳稳停在路口,司机小王探出头,嗓子里带着点没散透的晨雾:"叔婶们,今天坐左边啊,太阳刚升起来,右边晒。"
这辆车的由来,要从2018年的几封手写感谢信说起。那年清明,陵园的留言簿上堆了厚厚一沓纸条:有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写"我转了三趟公交,走到墓前时腿都肿了,可我想给老伴擦墓碑";有位年轻姑娘哭着写"我凌晨四点打车,司机说陵园太偏不肯去,只能在楼下给爸爸烧了纸"。陵园的运营经理陈姐拿着这些纸条蹲了半个月点——在老小区门口数公交班次,跟着老人走一遍祭扫路线,甚至在陵园停车场蹲到晚上八点,记下来往车辆的车牌归属地。两个月后,第一条"亲情专线"开出来了:从祖庙地铁站到陵园正门,途径八个老社区,每天两趟,车票一块钱。
现在五年过去,"亲情专线"早成了佛山人嘴里的"老伙计"。路线扩展到了五区,覆盖桂城叠滘、大良华盖路、里水和顺等二十多个居住区;车上的"小心思"也越攒越多:扶手杆裹了防滑绒布,怕老人攥不住;座椅旁装了USB口,方便年轻人给手机充电;前排货架上永远摆着矿泉水和速效救心丸,还有几把印着陵园logo的折叠伞——上次王婶淋了点雨,小王第二天就把伞塞进了后备箱,说"佛山的天跟小孩脸似的,得备着"。
张阿姨的故事,是班车师傅们都熟的。她老伴去年走的,儿子在深圳工作,自己有严重的膝关节炎。以前去陵园,她要先坐12路公交到地铁站,转2号线到郊区,再打个摩的走一公里上坡路,每次都要花两个半小时,到家腿肿得连鞋都脱不下来。第一次坐班车是去年清明,小王扶她上车时,她攥着小王的胳膊哭:"我以为以后再也没法来看他了。"现在张阿姨成了班车的"固定乘客",每周三都来——"老伴生前爱下象棋,我带盒象棋来,陪他下两盘"。小王总把最前面的位置留给她,说"这个位置离车门近,上下车方便";有时候张阿姨带的芋泥多,小王还会帮她提上台阶,说"婶,我力气大,您歇着"。
今年清明,陵园又添了新服务:"亲情预约"小程序。打开能查班车实时位置,怕错过可以设提醒;高峰时段加开"潮汐班车",晚上八点还有一趟返程车,方便加班的年轻人;针对行动不便的家属,提前一天打电话,司机还会上门接——上周有位百岁老人要去看儿子,小王推着轮椅走了三百米,把老人稳稳扶上车,全程没让老人沾一点土。陈姐说:"我们做的不是班车,是把'思念'变轻的事。让大家不用再为赶路发愁,能多留点心思给亲人——比如给老伴擦墓碑时慢点儿,给爸爸烧纸时多聊两句,给妈妈带的桂花糕能热乎着送到墓前。"
傍晚五点,班车从陵园返程。透过车窗,能看到山上的松柏愈发翠绿,风里飘着桂花香——那是陵园里种的,说是"老人都爱闻这个味"。张阿姨靠在座椅上,手里攥着老伴的照片,嘴角带着笑:"今天陪他下了两盘棋,我赢了,他肯定又说我'耍赖'。"小王调低了收音机的音量,怕吵着她。车窗外的夕阳把车身染成金色,像撒了一层温柔的光。
有人说,祭扫的意义从来不是"完成任务",而是"把心里的话讲给亲人听"。佛山陵园的班车没什么"高大上"的配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