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一丝桂香掠过鼻尖时,总能看见有人捧着裹着素纸的白菊,沿着秋实路往西南方向走。他们的脚步不急不缓,像在赴一场和旧人的约会——要去的地方,是凤凰山陵园。

其实找凤凰山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用记复杂的门牌号。从市区出发,沿着秋实路一直往西,路过第三座跨河大桥时,就能看见路右侧立着块蓝底白字的路牌,上面写着“凤凰山陵园 2km”。再往山里走,柏油路的路面慢慢沾了些松针,空气里的桂香变成了松脂的清苦,转过一道栽着冬青的弯,就看见那棵老槐树了——树龄比陵园还久,枝桠上挂着个铜铃,风一吹就发出“叮铃”的响,像在跟每一个来者说“到啦”。

进了陵园的门,才懂为什么好多人说“这里不像公墓”。石阶两旁的三叶草开着细碎的紫花,偶尔有只花蝴蝶停在墓碑前的苹果上;松柏不是密不透风的浓绿,而是疏疏朗朗站成排,阳光能透过枝叶漏下来,在墓碑上撒一层温柔的碎金。每一排墓位都留着合适的间距,有的前摆着刚泡的茉莉花茶,有的放着孩子用蜡笔画的“爷爷的花园”,连保洁阿姨擦墓碑时都轻手轻脚,像怕吵醒了睡着的人。

至于交通,倒也不用犯愁。开车来的话,陵园门口有块不大的免费停车场,管理员大叔总坐在岗亭里织毛线,看见有人停错位置,会笑着喊“小伙子,往左边挪挪,留个空给后面的阿姨”;坐公交的话,17路的终点站就在山脚下,走十分钟就能看见老槐树——要是第一次来摸不清方向,路边卖矿泉水的阿姨会主动搭话:“是不是找陵园?过了歪脖子树往右拐,别走错啦。”

凤凰山陵园园陵园公墓地址-1

上周碰到个穿藏青色外套的老人,捧着个陶罐子站在老槐树下。他摸出手机翻出照片给我看:“我老伴儿以前最爱桂花香,说等老了要找个有树有阳光的地方。”风刚好吹过,铜铃响了一声,他抬头望着山上的松柏,嘴角弯了弯:“你看,这儿的阳光刚好,风也不冷,她肯定喜欢。”

原来凤凰山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“XX路XX号”。它是秋实路上飘了半条街的桂香,是老槐树上摇了几十年的铜铃,是保洁阿姨递过来的一杯温水,是阳光穿过松柏时洒在墓碑上的光斑。那些来找地址的人,找的哪里是一个坐标?是能把思念轻轻放下的地方,是能对着墓碑说“我来了”时,能听见风里有人回应的温度。

凤凰山陵园园陵园公墓地址-2

山脚下的17路公交又响了一遍铃,有人捧着花走下来,老槐树的铜铃又响了。风里的桂香更浓了些,连带着整座山都染了点温柔——这就是凤凰山陵园的地址,一个藏在烟火里的、能让心踏实下来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