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桂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陪着邻居张阿姨往温泉墓园走。她攥着叠得整整齐齐的黄纸,手里还捏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——里面是老伴爱吃的桃酥,嘴里念叨着“不知道今天要不要等”。这也是最近常有人问我的问题:去温泉墓园祭扫,到底用不用预约?
其实答案藏在具体的日子里。每年清明、冬至那两周,还有周末的上午,是墓园最热闹的时候。去年清明我陪朋友去,八点半到门口就看见队伍排了几十米,朋友拍着脑门说“早知道前一天约了”。后来问门口的工作人员才知道,高峰期(3月下旬到4月上旬、12月中旬到冬至)一定要提前1-3天预约,不然得在门口等上好一会儿——毕竟大家都想赶个早,让思念先“到”一步。

再说预约这事儿,真没想象中麻烦。我帮张阿姨操作过一次:先关注“上海温泉墓园”的公众号,底下菜单栏点“预约服务”,选好想要的日期和时间段(一般分9-11点、13-15点两个时段),填个姓名、身份证号,提交之后会收到个带二维码的短信。要是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没关系,墓园有专门的“银发服务通道”——要么打墓园的电话(021-5763XXXX),工作人员会帮着登记信息;要么直接去门口的便民服务台,找穿红马甲的志愿者,他们会拿着pad帮你填资料,现场就能拿到预约凭证。张阿姨上次就是这么办的,挂了电话还说“现在的娃娃想的真周到,没让我们这些老骨头犯难”。
还有人问,非高峰期没预约能不能进?答案是“大多可以”。比如周一到周五的下午,或者深秋的雨天,墓园里的保洁阿姨在慢悠悠扫落叶,保安师傅坐在岗亭里翻报纸,你跟他说“我来看看家里人”,登记下身份证就能进。我上周三下午去看朋友,没预约,保安师傅抬头笑了笑:“今天人少,进去吧,里面静得很,刚好说话。”进去之后果然没几个人,阳光透过柏树的缝隙洒在墓碑上,风裹着松针的味道飘过来,连呼吸都轻了些——这样的氛围里,思念好像能沉得更久一点。
不过不管约没约,有些“小规矩”得记牢。墓园里不让烧高香、放鞭炮,也不能乱扔纸扎品,焚烧纸钱要去门口左转的“追思区”——就是那排红顶小房子,里面有铁桶和灭火器,工作人员会盯着,怕火星子飘到柏树上。还有啊,墓园里的柏树林边上有个便民点,摆着免费的矿泉水和塑料凳,要是走累了可以坐会儿;要是带了老人孩子,还能借到轮椅或者婴儿车——这些细节里藏着的,是对“思念”的温柔体谅。

离开的时候,张阿姨站在墓碑前,把桃酥轻轻放在石台上,摸了摸照片上的人,轻声说:“桃酥还是热的,你尝尝。”风里的桂香更浓了,墓园里的柏树沙沙响,像在回应。我看着她的背影,忽然觉得:预约不预约,不过是为了让祭扫的路更顺一点。重要的从来不是手机里的二维码,而是你手里攥着的桃酥,是叠了又叠的黄纸,是站在墓碑前那声轻轻的“我来了”。
风又吹过来,张阿姨转身朝我笑:“明年再来的时候,你再帮我约啊。”我点头,看见她手里的塑料袋上,桃酥的碎渣沾在袋口,像星星落在上面——原来最真的思念,从来都不用“抢”时间,只要带着心来,就够了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