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清明前后,总能看到不少人捧着鲜花往昌平方向走——那里有座景仰园,藏着许多家庭关于“好好说再见”的执念。最近常有人问,景仰园的骨灰林还有吗?墓地是不是早就没了?作为在北京殡葬行业摸爬了几年的“老熟人”,我想慢慢和你唠唠这里的现状。
景仰园坐落在昌平十三陵脚下,背靠着天寿山,旁边就是蜿蜒的响潭水库,连风里都带着松枝的清苦味。它算是北京老牌的经营性陵园了,上世纪90年代建园时就主打“骨灰林”特色——把骨灰葬在树下,让生命化作枝叶的养分,这种“入土为林”的方式,当年打动了不少想“留一份生机”的家庭。后来虽加了传统墓地,但大多是小面积立碑,始终保持着“不占耕地、尊重自然”的原则。园区里的树长得慢,一晃三十年过去,当年的小树苗都成了合抱粗的大树,每片叶子都藏着一段关于告别的故事。
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有没有”问题,答案其实是“有,但要看具体需求”。先说骨灰林——景仰园的柏树林、松树林、银杏林等区域并未完全售罄。去年秋天我陪一位阿姨选位置,她想给老伴选棵银杏树,工作人员带我们走到西北角新林区,那里的银杏刚栽三四年,树干刚好能挂住刻着名字的金属牌,阿姨摸着光滑的树皮说:“他生前最爱吃银杏果,这下倒好,天天守着树结果。”至于墓地,景仰园确实还有少量,但多是节地生态型:比如草坪墓,墓碑嵌在草坪里只露刻字石板;或是壁葬,骨灰放在墙体龛位,外面贴瓷像。这些墓型占地小、价格亲民,符合当下生态殡葬趋势。
比“有没有”更戳人的,是景仰园的“心意”。我见过太多家庭从“抢位置”变“被打动”:上个月有位大叔迁坟,工作人员提前三天清理杂草、准备锃亮铜牌;清明时园区免费送清晨摘的菊花,花瓣带露水;还有80岁老奶奶坐公交来烧纸,工作人员全程搀扶——老奶奶说“这儿的人比儿子还贴心”。这些细节里藏着的,是对生命的尊重:不是把逝者当“客户”,是把每一份牵挂都当“大事”。

其实对很多人来说,找陵园不是找“一块地”,是找“能安心放牵挂的地方”。景仰园的骨灰林还在,墓地也有少量,但更重要的是,这里保留着“好好说再见”的温度。若想了解近况,不妨选个晴天去走一走——闻闻松脂香,听听鸟叫,说不定就能找到那个“让心落地”的位置。毕竟,最好的怀念从来不是“抢好地”,是“有处能安心想起他”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