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奶奶去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看爷爷,出发前我还在发愁——自己开车怕找不着车位,坐公交又怕换乘麻烦,直到朋友说“试试直达班车呀,我上周刚坐过”。抱着试试的心态,我提前三天在公众号上预约了票,没想到这趟车,成了那天最让我安心的存在。

班车是从东直门枢纽站发的,早上8点整,我和奶奶刚走到站台,就看见一辆印着“九公山纪念林”字样的商务车停在那儿。司机师傅穿着藏青色制服,看见我们拎着花,赶紧走过来帮忙:“阿姨您慢点儿,我扶您上车。”车座是软乎乎的绒布面,奶奶坐上去就说“比家里的沙发还舒服”,腿能伸直,旁边还有小扶手,完全不用像坐地铁那样挤着。我把奶奶的保温杯放在前面的小桌板上,师傅还特意把空调调得温和了点:“老人怕吹凉,我调25度刚好。”

到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的班车-1

车开出东直门,沿着京密路往怀柔走。刚过孙河桥,窗外的景色就变了——原本的高楼换成了成片的玉米地,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晃,像铺了一层碎金。奶奶凑在窗户边看,手指轻轻点着玻璃:“你爷爷以前种过玉米,说等退休了要去乡下种两亩。”我掏出手机想拍,师傅听见动静,笑着说:“前面还有更好看的,到怀北镇那片,能看见长城尖儿。”果然,过了雁栖湖,远处的山尖上慢慢露出长城的轮廓,青灰色的砖顺着山势盘,像奶奶织毛衣的线团,绕着山尖转了个弯。同行的一位阿姨举着手机拍个不停,师傅还特意放慢了点速度:“不急,你们拍够了我再走。”

到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的班车-2

四十分钟后,车稳稳停在纪念林门口。师傅跳下车,站在车门边扶人:“阿姨您小心台阶,出口往左走就是服务中心。”奶奶攥着我的手说:“这师傅比我家邻居小伙子还贴心。”我帮奶奶拎着花,刚要走,师傅又叫住我:“返程车下午2点在这儿等,要是逛累了提前过来,我给你们留位子。”旁边有个阿姨问能不能去附近买瓶水,师傅指了指前面的便利店:“我停两分钟,你们快去快回,别晒着。”

那天我们在纪念林里待了三个小时,奶奶坐在爷爷的墓碑前说话,我坐在旁边的石凳上看山。风里飘着松针的味道,远处的长城若隐若现,连蝉鸣都比市区里温柔。返程的时候,奶奶靠在座位上打盹,我看着窗外的晚霞——橘红色的云铺在天上,像爷爷以前给奶奶织的围巾。师傅把音乐调得很轻,是奶奶爱听的《茉莉花》,我忽然觉得,原来坐班车不是“凑活”,是“刚好”——不用操心路线,不用盯着导航,连沿途的风、路过的云,都能好好收进眼里。

到九公山长城纪念林的班车-3

其实出发前我还在想,“班车能有什么好的?”直到坐上去才明白,好的班车从来不是“把人送到地方”那么简单。它是师傅帮忙拎行李的温度,是看见长城时放慢的车速,是提醒“拿好保温杯”的细心,是让奶奶能安心打盹的稳当。回来的路上,奶奶醒过来,揉着眼睛说:“下次再来,咱们还坐这趟车。”我笑着点头,看见师傅从后视镜里也笑了——原来最舒服的旅程,从来不是赶时间,是跟着一辆懂温度的车,慢慢走到想去的地方。

现在想起那天,我总觉得,那辆班车不是交通工具,是一段“带着温度的路”。它把城市的喧嚣留在身后,把山风、长城、奶奶的笑声,都装在车厢里,慢慢往心里送。如果下次你要去九公山,真的可以试试这趟班车——毕竟,比起急急忙忙开车,不如坐下来,好好看看路上的风景,好好陪身边的人,好好把“去纪念林”,变成一次“温柔的重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