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青团的甜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对着手机屏幕发呆——昨天妈妈发消息说,金山陵园的清明预约开始了,让我赶紧抢号。

去年的清明我记恨透了自己的粗心。为了给爷爷带他最爱的桃酥,我跑了三家店,结果到陵园门口时已经七点半——队伍绕着马路转了三圈,工作人员举着小喇叭喊“上午预约已满”的声音像根细针,扎得我眼眶发酸。我攥着凉透的桃酥,看着别人捧着鲜花往里走,想起爷爷生前总说“做事要提前打算”,那时候才懂,原来连想念都要讲“预约”。

今年我学乖了。提前三天就盯着手机,打开“金山陵园”公众号——头像还是去年那株开得满树的白玉兰,点底部“清明服务”,第一个选项就是“祭扫预约”。填信息时我特意核对了三遍:身份证号没错,人数填了我和爸妈,时间段选了爷爷生前爱逛早市的八点到十点——他总说早上的风里有露水的清味。提交后弹出“预约成功”的绿色页面,我赶紧截图发给妈妈,她回复了个“大拇指”表情:“这次没忘事。”

今天早上我七点五十到的陵园。门口的志愿者穿着红马甲,举着牌子引导:“预约的同志走左边通道。”我掏出手机扫预约码,机器“滴”的一声,穿红马甲的小姑娘笑着说:“直走第三个路口右转,那排玉兰树底下就是您的区域,昨天刚浇过花,小心地滑。”

金山陵园清明预约-1

进了陵园才发现,今年的氛围比去年松快多了。石板路上没有拥挤的人群,两边的松柏刚被浇过水,水珠滴在青石板上,溅起小小的水花。便民服务点的阿姨看见我,递来一杯温热的茉莉花茶:“姑娘,喝口热的,早上风凉。”不远处有个老奶奶举着手机转圈,皱着眉头说:“我家老头子的预约码怎么找不着?”旁边的志愿者赶紧过去,蹲下来帮她翻微信:“阿姨,您点‘我的’——对,再点‘预约记录’,就是这个绿色的码。”老奶奶笑着拍腿:“多亏你,不然我得在这儿转半天。”

我沿着石板路走到爷爷的碑前,把带来的白菊放下——花是早上在巷口花店买的,花瓣上还带着露水。妈妈特意让我带了块豆沙青团,说爷爷生前爱吃甜口的。我蹲下来,摸着碑上爷爷的名字,轻声说:“爷爷,我今年预约到了,没迟到。”风里飘来旁边人家的桂香,想起去年的慌乱,今年因为提前做了准备,终于能安安静静坐在这儿,和爷爷说说话。

旁边的老爷爷正蹲在地上铺小毯子,老奶奶拄着拐杖慢慢坐下来,从布包里掏出块桂花糕放在碑上:“老头子,这是你爱吃的桂花糕,我提前三天就预约了,没让你等。”老爷爷站在旁边,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白发:“慢点儿,地上凉。”阳光穿过玉兰树的缝隙,洒在他们身上,像裹了层温柔的纱。

其实预约哪是麻烦事?不过是提前给想念找个“位置”。昨天晚上妈妈收拾东西时还念叨:“带个小毯子,万一要蹲在碑前;你爷爷的降压药装着,上次你爸在那头晕;再带瓶矿泉水,陵园的热水点要排队。”今天这些准备都派上了用场——我蹲在碑前时,用小毯子垫着膝盖,没觉得凉;爸爸想喝水时,直接从包里掏出来,不用去排队。

临走的时候,志愿者递给我一张宣传单,上面写着:“每日预留50个现场号,早八点发放;1米2以下儿童需填监护人身份证号预约;禁止携带易燃物品。”我把宣传单塞进包里,看见门口的电子屏上滚动着“文明祭扫,预约先行”的字样。风里的青团香又飘过来,我攥着妈妈给的保温桶——里面装着爷爷爱喝的小米粥,想起爷爷生前总说:“日子要过稳当,想念也要稳当。”

今年的清明,没有去年的慌乱,没有排队的急躁,只有安安静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