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凉意,张阿姨攥着死亡证明站在公交站台上,手机屏幕里“天山陵园业务大厅地址”的搜索结果翻了三遍——她记不住一串数字,只记得邻居说“顺着31路的终点站往南走,闻得到松香就到了”。这是她第一次办这样的事,连问路的声音都带着抖,像被风揉皱的纸。
其实天山陵园的业务大厅很好找,就在文苑西路128号。从市区坐31路公交到“西山公墓”站,下车时会看见站台边立着块青石碑,红漆填的字写着“往西南200米 业务大厅”,在绿树林里格外显眼。沿着指示走,脚下是铺了二十多年的青石板路,缝隙里长着小朵三叶草,偶尔有松鼠从松树上跳下来,顺着路沿跑两步又钻进灌木丛——等松香越来越浓,那栋灰砖白顶的小楼就到了。楼门口没有花哨的招牌,只有块老木匠手雕的木质门牌,刻着“天山陵园业务大厅”,隶书字体的边角磨得发亮,像被很多人摸过。
开车来的话得注意,导航要选“天山陵园业务大厅”,别直接导“天山陵园”——陵园占了西山南坡整面山,直接导园区会绕进蜿蜒的盘山公路。业务大厅的停车场在东侧,黄线画的无障碍车位永远留着,哪怕周末人多也不会被占。有次我看见个推轮椅的大叔绕着停车场转圈,保安大哥立刻跑过去,把自己的岗亭车位让出来:“您停这儿,离门近,不用绕。”还有回我迷了路,拉住扫树叶的环卫师傅问,他把扫帚往肩上一扛,指着松树林里那棵歪脖子松树:“顺着树底下的路走三分钟,我每天扫这儿,熟得很。”
来业务大厅的人脚步都慢。有的是红着眼眶的年轻人攥着身份证,有的是扶着拐杖的老人翻户口本,还有夫妻俩捧着骨灰盒,一句话不说跟着工作人员走。大厅门口永远摆着王姐熬的姜茶,保温桶上贴着手写的“免费”纸条——她总说“来这儿的人心里冷,喝口热的缓一缓”。有次风把宣传页吹了一地,路过的张奶奶蹲在地上捡,一张一张理整齐放回桌子,说:“这纸要给需要的人看,别吹丢了。”王姐赶紧递过姜茶,张奶奶笑着接过来:“我儿子去年就在这儿办的手续,那时候也是喝着这茶,慢慢把事儿办完的。”

其实天山陵园的业务大厅从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。它是青石板缝里的三叶草,是松树林里的歪脖子树,是环卫师傅的指引,是保温桶里的姜茶。它在西山的风里等着,等着每一个带着心事的人,顺着松香的方向,慢慢找过来——就像张阿姨最后站在楼门口时,深深吸了口气,松针的香裹着姜茶的甜钻进鼻子,她摸了摸口袋里儿子的照片,轻声说:“儿啊,咱们到了。”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