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北五环驾车往北,沿着京密引水渠的林带走四十分钟,景仰园的门楣就藏在两排高大的银杏后面。进门的瞬间没有想象中墓地的肃穆,反而像走进了一片浸着阳光的森林公园——路两边的油松林漏下细碎的光,中心的景仰湖泛着碎金,几只白鹅慢悠悠游过,惊起岸边的芦苇花,飘得满湖都是。朋友说他奶奶生前爱跳广场舞,第一次来就选了湖边的柳树,"她说这地方热闹,能听见水响,像老家的河沿儿"。

景仰园的"树葬"是最打动人的细节。不是传统的墓碑林立,每棵松、柳、柏树下都嵌着个巴掌大的石盒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一句最贴己的话——"爸,您的酒葫芦还在老地方""小朵,你种的多肉我还养着"。管理员张姐说这些文字都是家属自己写的,"不用正式的墓志铭,就写他最常说的话。上周有个姑娘给爱猫的妈妈选了桂花树,石盒上刻'妈妈,咪咪又胖了,像你做的桂花糕',比'慈眉善目'管用多了"。我蹲下来看一棵老松树下的石盒,刻着"老陈,棋友们还在等你",旁边摆着副缺了个子的象棋,阳光穿过松针落在棋子上,像老陈当年在老槐树下摆的棋盘。

园区里的"念堂"茶室藏着最暖的人文气。推开门是淡淡的茶香,墙上挂着家属主动带来的照片——有老爷爷的海边笑照,有小朋友的奖状合影,还有老夫妻的金婚纪念照。张姐说"不是要哭,是要记得他们活着的样子"。去年清明有个小伙子抱着吉他来,弹了首妈妈最爱的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,工作人员就搬了椅子坐在旁边听,没有打扰。每年清明的"植念活动"更有温度,家属和工作人员一起种小树苗,系上写着思念的红丝带,有对母女种桃树时,红丝带上写"姥姥,明年吃桃",风一吹,红丝带飘起来,连旁边的松树都跟着摇晃。

关于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,张姐说得实在:"我们不是卖墓地,是卖能放思念的地方。"树葬价格主要是土地使用费和树木养护费,比起市区墓地更实在。很多家属来不是看规格,是看"能不能好好照顾亲人"——有位李阿姨每月都来给妈妈的柳树浇水剪枝,说"我妈以前给我编柳帽,现在我给她的树编枝,像她当年给我梳头发"。离开时夕阳把松林染成金红色,路过一棵系着"妈妈,我考上大学了"的小松树,风里飘着松针香气,突然懂了景仰园的好:它不是冰冷的安葬地,是活着的思念园——树在,水在,故事在,那些离开的人就永远陪着我们。

北京墓地景仰园骨灰林怎么样-1

北京墓地景仰园骨灰林怎么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