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梧桐新抽的芽香,街角便利店的玻璃柜上,已经摆上了叠得方方正正的纸花——清明的脚步,比柳丝抽得还快。上周妈妈翻出外公的旧相册时,指尖掠过照片里外公戴瓜皮帽的模样,轻声说"今年去金山陵园得早约,去年挤在入口队里的样子,我可不想再让你外公等着"。
去年清明的场景忽然涌上来:我和妈妈攥着香烛站在陵园入口,前面的阿姨举着手机翻预约码,太阳晒得她鬓角的白发发亮,保安大哥扯着嗓子喊"没预约的先去旁边登记",妈妈扶着腰叹气"早知道这么麻烦,该提前问清楚"。那时候我才明白,预约不是限制,是给心意留够"慢慢来"的空间——不让老人站着等,不让想说的话被拥挤打断,让每一步都稳当。
其实现在的预约流程,比想象中贴心多了。昨天我帮妈妈操作时,打开"金山陵园"公众号,底下菜单栏的"祭扫预约"按钮很显眼,点进去就是日期选择界面。热门的上午9点到11点标着"余位紧张",我想起外公以前总喜欢清晨去公园打太极,就选了8点到9点的时段。填信息时要注意:祭扫人姓名、身份证号得填准确,已故亲人的墓位编号最好提前找出来——妈妈翻出旧账本,里面夹着外公墓位的纸条,皱巴巴的纸上写着"西区3排7号",像外公生前写的字,一笔一画都认真。提交后没两分钟,短信就来了,预约码、时段、注意事项列得清清楚楚,最后还加了句"请携带身份证,文明祭扫"。
去之前记得查天气,上周朋友去时遇上下雨,陵园的青石板路有点滑,她踩着运动鞋才没摔着——要是带老人去,最好备双防滑鞋。还有,陵园门口有志愿者摆的鲜花领取点,是用黄色小菊花扎的花束,绿纸裹着花茎,比外面买的更有温度。要是不会用手机操作也没关系,入口服务台的红马甲姑娘会帮忙:上次我看见个老爷爷举着老年机站在旁边,姑娘蹲下来,手把手教他输身份证号,阳光穿过她的马尾辫,落在老爷爷的皱纹里,像撒了把暖糖。

昨天晚上妈妈把预约码存进手机,摸着屏幕说"外公以前总说'慢慢来,别急',现在连祭扫都要'慢慢来'了"。其实慢慢来的哪里是流程,是心意——提前预约,是为了让每一步都不慌;带好防滑鞋,是为了让脚步都稳当;领一束志愿者扎的花,是为了让心意都有温度。清明的风里,每一片飘起来的花瓣,每一句轻声说的话,都会顺着预约好的时光,慢慢飘到故人耳边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