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洋槐的香气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福田公墓的入口处。台阶旁的侧柏刚抽了新绿,叶尖沾着晨露,像极外婆去年清明帮我别在发间的柏枝——原来又是一年春深,该去看她了。想起去年第一次来的慌乱,我忍不住笑。那时没搞懂预约流程,攥着外婆的墓碑编号在门口转圈,看别人刷预约码进闸机,急得翻通讯录找舅舅。穿红马甲的志愿者阿姨举着便民卡走过来:“姑娘,扫这个公众号填信息,一分钟就行。”她的声音像外婆煮的姜茶,暖得人心颤。我跟着点进“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”公众号,找到“殡葬服务”里的“祭扫预约”,输身份证、外婆姓名和墓碑区编号,果然很快拿到预约码。阿姨拍我胳膊:“进去吧,里面有热姜茶。”现在我早成“预约老手”,提前三天选早上九点的时段——那会人少,能安安静静给外婆擦墓碑,摆她最爱的桂花糕。上次遇同小区张阿姨,她拎着枣泥糕站在老伴墓碑前:“以前清明跟赶庙会似的,现在预约了,能好好跟老周说话。”她抚过碑上照片,风掀起衣角,碑前菊花晃了晃,我忽然懂:预约不是束缚,是给想念留足空间。福田公墓的细节总让人暖。入口便民点永远有热姜茶,志愿者会帮老人拎祭品;墓碑区小路有“思念信箱”,写好的卡片会被焚化寄给天上的人;保洁阿姨擦地绕开鲜花墓碑,生怕弄乱生者心意。上次我把桂花糕掉在地上,保洁阿姨递来纸巾:“姑娘,我帮你再摆一块——你外婆肯定爱吃。”她的话让我鼻酸,原来这里每个人都在守护我们的想念。离开时回头望外婆的墓碑,晨露干了,照片里她还笑着。风里飘来桂花香,是刚摆的桂花糕味。其实预约哪是流程啊,是让我们慢下来:慢填信息,慢选时间,慢跟想念的人说话。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,值得用这样的认真安放。洋槐香气还在飘,我摸口袋里去年的便民卡——早记熟流程,可舍不得扔。它不是纸,是福田公墓给生者的温柔:别怕,我们帮你接住想念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