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的风裹着晚春的槐香钻进巷口时,张阿姨正蹲在玄关翻鞋盒——她翻出了老伴生前穿的旧布鞋,鞋尖沾着去年清明在陵园台阶上蹭的草屑。再过两天就是清明,她想自己去看看老伴,可小辈们要加班,自己腿脚不利索,打车怕司机找不到陵园的新入口,正对着鞋盒叹气时,楼下的王姐拎着刚买的豌豆颠儿路过:“张姨,你咋不坐归山陵园的班车?我上星期刚去了,司机师傅直接把我送到墓区门口,比打车稳当多了。
张阿姨的疑惑,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疑问:归山陵园到底有没有班车?答案是肯定的。而且这班车不是“摆样子”的,是真真切切贴着祭扫人的需求开的。陵园的班车线路覆盖了市区三个主要点——人民广场西南角的公交站、城西客运枢纽的出口处,还有老城区的工人文化宫门口。时间也合心意:清明前后的高峰时段,每天早8点、9点各发一班;平时周末则固定9点发一班,避开了早高峰的拥堵。路线是陵园特意找交警部门商量过的,走中环路转山前路,全程不绕远,比自己开车还省20分钟。更贴心的是预约方式——不用抢票,不用下APP,只要关注“归山陵园”的公众号,点“便民服务”里的“班车预约”,填个姓名和联系方式就行,提前一天预约都能订到位置。
坐过这班车的人,都能说出点暖人心的细节。上周坐班车的李奶奶说,她眼神不好,记不住老伴墓位的编号,上车时跟司机师傅提了一嘴,结果车刚到陵园门口,就看见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举着写有她名字的牌子等在那里,扶着她一步步往山上走;还有带小朋友去看爷爷的陈女士,小朋友抱着自己画的蜡笔画,在车上有点闹,司机师傅从储物箱里掏出一颗水果糖,笑着说“这是给勇敢小朋友的奖励”,还跟小朋友说“等下爷爷看到你的画,肯定会夸你画得好”。班车是宽敞的中巴车,座位上套着浅灰色的布套,窗台上摆着陵园自己种的薄荷,风一吹,车厢里都是清清凉凉的味道。司机师傅都是干了五六年的老员工,路上会跟大家唠两句:“等下到了陵园,先去右边的服务中心洗洗手,那里有免费的温水;想买鲜花的话,门口的花摊是本地阿姨摆的,玫瑰比外面便宜两块钱。”
为什么要开这样一班班车?陵园的负责人说过一段话:“我们见过太多人抱着鲜花在路口打车,见过老人背着祭品蹲在公交站张望,见过外来的年轻人拿着手机导航绕圈——思念不该被‘出行难’拦住。班车不是生意,是给想念亲人的人搭的‘桥’。”就像张阿姨,上周坐班车去了陵园,回来时手里攥着一把从墓前摘的野菊花,跟邻居们说:“我跟老头子说了,以后我每个月都坐班车去看他,不用麻烦孩子,我自己能行。”她的笑容里没有之前的愁绪,只有放下心的踏实。

其实对很多人来说,去陵园不是“任务”,是一场“赴约”——跟想念的人约着见一面,说说话,擦一擦墓碑上的灰尘。归山陵园的班车,就是把这场“赴约”的路铺得更平、更暖了一点。它不是一辆普通的车,是载着思念的“摆渡船”,把那些藏在心里的牵挂,稳稳送到亲人身边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