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东四环边,远洋天地公交站的长椅上已经坐了几位乘客——手里攥着折叠好的菊花,背包里装着给故去亲人的点心,他们在等那辆印着“长青园骨灰林园”字样的班车。对于很多北京家庭来说,这辆车不是普通的通勤工具,是每周或每月一次的“思念专线”。
长青园的班车线路不算复杂,但精准覆盖了东边几个主要居民区:从远洋天地出发,沿着京通快速辅路走,经双桥地铁站、管庄路口北,最后稳稳停在陵园正门,全程大约40分钟。发车时间固定得像“思念的闹钟”——每周六、周日早7点和8点各一班,清明、冬至这样的祭扫高峰,还会加开9点的班次。这点很戳人,比如去年清明我去的时候,本来怕赶不上早班,打电话问陵园,工作人员笑着说“放心,9点还有一班,专门给起得稍晚的老人留的”。想查最新班次或者临时调整,关注“北京长青园”公众号就行,或者打65751155这个服务电话,接电话的姑娘声音很软,会把注意事项一条一条说清楚。
坐过这辆班车的人,都能说出点“温暖细节”。司机师傅永远把车开得像照顾熟睡的孩子——过减速带会提前踩刹车,变道时会多等几秒;车厢最后一排备着折叠轮椅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师傅会主动下车帮忙搬;夏天的矿泉水是冰的但不凉胃,冬天的座椅会提前10分钟打开加热。上次遇到一位穿藏青外套的大叔,手里捧着个陶瓷罐,说是给老伴带的“小时候爱吃的驴打滚”,司机看到了说“叔,把罐子放前面置物架吧,别摔着”,语气像邻居家的小伙子。同车的阿姨们也会互相照应:“姑娘,你那束花别挤着,我帮你扶着”“大叔,你要的纸巾在我包里,拿一张”——明明是陌生人,因为同坐一辆“思念车”,突然就有了“同路人”的亲近。

坐班车的小 tips 得记牢:提前10分钟到站点,别让全车人等;带好身份证或者陵园的祭扫证,偶尔会查;如果有老人需要轮椅,提前一天打电话说一声,师傅会把轮椅放在门口;要是临时来不了,一定得提前取消预约——毕竟想坐的人不少,别占着位置浪费。还有,班车的终点站不是“终点”,下车后陵园有免费的摆渡车,能直接送到墓区入口,不用提着东西走老远。

上周末跟邻居李姨坐班车时,她指着窗外掠过的梧桐树说:“我老伴走了四年,这班车我坐了三十多次。以前总怕麻烦孩子送我,现在有了这辆车,想他的时候就能自己来。上次清明,司机师傅还帮我把老伴爱吃的桃酥摆在墓前,说‘阿姨,您歇会儿,我帮您弄’。”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,吹得她手里的菊花轻轻晃,可她的嘴角是弯的——那辆印着“长青园”的班车,把“思念”变成了“能摸到的温暖”。
其实对很多人来说,这辆班车不是交通工具,是“牵挂的延伸”:它载着菊花和点心,载着没说出口的想念,载着陌生人之间的善意,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居民区和陵园之间。就像司机师傅说的:“我们开的不是车,是帮人把‘想你’送到亲人身边。”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