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香钻进车窗时,我正沿着京密路往东北方向走——这是第三次陪林夏去炎黄陵园,她总把写着地址的便签纸贴在手机背面,说“得把路记熟,不然下次找不到妈妈”。
林夏第一次找炎黄陵园时,我们绕了整整半小时。导航说“顺平路与龙塘路交叉口往东3公里”,可我们把龙塘路当成了旁边的龙祥路,直到看见路边卖鲜菊花的老太太,竹筐里的黄菊沾着晨露,她抬头笑:“姑娘,往回走两百米,看见那排白蜡树没?顺着走,闻得到松针味就到了。”果然,转过街角,两排碗口粗的白蜡树延伸向远处,树叶间漏下的光洒在柏油路上,像铺了层碎银——尽头就是炎黄陵园的大门,朱红色的门柱上刻着鎏金的“炎黄陵园”四个字,不算显眼,却让人一眼就觉得“对了”。

其实炎黄陵园的具体位置,在顺义区李桥镇的田埂与树林之间:顺平路与龙塘路交叉口往东3公里,属于王家场村地界。要是坐公共交通,从地铁15号线后沙峪站出来,转顺12路公交到“炎黄陵园站”,下车就能看见路口的指示牌;自驾的话,走京密路转顺平路,再拐进龙塘路,沿途会有蓝底白字的“炎黄陵园”路标——别嫌这条路偏,恰恰是这份“闹中取静”,让长眠于此的人能守着一方清净:陵园里没有高楼,只有错落的墓碑藏在松柏间,每一条步道都种着麦冬草,夏天开紫色的小花,秋天结黑色的小果,连风穿过松枝的声音,都比城里的喧嚣慢半拍。
说到“炎黄”二字,陵园入口处的青铜鼎上刻着“慎终追远”四个大字,鼎身的纹路是炎黄二帝的图腾,连步道旁的松柏都是特意选的塔柏——笔直高耸,像替后人守着一份念想。林夏说,妈妈生前最爱的就是安静,第一次站在墓碑前,她哭着说“妈,这里能听见鸟叫,能看见蓝天,比城里的医院好”——原来我们找的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坐标,是能让亲人“住得舒服”的地方,是我们和他们“再续牵挂”的纽带。
还有些实用的小细节要记牢:陵园门口有免费停车场,但清明、冬至这样的日子得早去,不然要停到一公里外的临时车位;顺12路的末班车是下午五点,要是坐公交,别留太晚——黄昏时的风会变凉,林夏总说“要让妈妈看见我们平平安安回去”。上次离开时,我看见她把手机背面的便签纸换成了新的,上面写着“白蜡树路口右转,第三个电线杆旁有卖菊花的奶奶”——原来地址从来不是一串生硬的路名,是我们把思念揉进每一个细节里,变成“下次一定能找到”的底气。

风里的槐香淡下去时,我们已经驶上了返程的路。林夏望着窗外掠过的白蜡树说:“其实不用记路,闻着松针味就知道到了。”我笑着点头,忽然明白:炎黄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是藏在我们心里的“回家的路”——沿着思念走,沿着牵挂走,总能找到那方刻着亲人名字的墓碑,总能轻轻说一句:“我来了,你还好吗?”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