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衣领时,我正陪妈妈站在凤凰山陵园的石阶上。她摸着一块刻着兰草的墓碑,手指轻轻蹭了蹭碑面的纹路,突然问:“这墓地是永久的不?要是以后我和你爸躺这儿,到期了会不会……”她没说下去,但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我懂的顾虑——我们这代人选墓地,选的从来不是一块土,是“给亲人一个不会变的家”。
其实不止妈妈,最近常碰到来陵园咨询的人,第一句问的都是“是不是永久”。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把政策的窗户纸捅破:我国《殡葬管理条例》里早写得明白,经营性公墓的墓穴使用权期限,最长不超过20年。但别急着慌——这不是“20年后就把墓平了”,更像“租房子的续租”:到期后只要按规定办理续期,使用权就能延续。换句话说,“永久性”不是“买断产权”,是“长期稳定的使用权”,而这恰恰是为了避免公墓资源浪费,也让陵园能长期良性运营。

凤凰山陵园的王姐在这儿做了八年客服,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我们比家属更怕‘变数’。”去年有位住在深圳的张先生,父亲的墓穴快到期了,王姐提前三个月就开始联系:先打手机,没人接就查当初留的备用号码,最后联系上张先生的妹妹,才把续期通知送到。等张先生赶回来,王姐已经把续期表格填好了一半——只需要带身份证和墓穴证,签个字、交一点续期费(大概是当初墓价的5%),手续五分钟就能办完。“我们这儿还有线上续期通道,外地的家属不用跑,微信上就能办。”王姐笑着说,“最怕的就是家属忘了,所以我们的系统会提前6个月亮红灯,一个个盯着提醒。”
最让家属安心的,其实是“正规”两个字。凤凰山陵园是2010年经省民政厅批准的经营性公墓,土地是通过招拍挂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,资质证书就挂在服务中心的墙上。去年有位阿姨拿着别的陵园的宣传页来问:“他们说能永久,你们怎么不行?”王姐把政策文件翻给她看:“真正的正规陵园,不会用‘永久’当噱头——因为政策不允许,也没必要。我们靠的是十几年的口碑:你看这山上的松树,都是当年种的小树苗,现在都能遮阴了;墓碑的刻字要是掉漆,我们每年都会免费补;就连山脚下的公厕,每天都有保洁阿姨擦三遍。”阿姨站在松树下望了会儿,最后选了靠近水潭的位置:“这儿安静,你们这么用心,我放心。”
那天离开陵园时,妈妈蹲在路边摸了摸一棵小柏树的树干——那是去年一位家属种的,现在已经长到膝盖高了。“其实只要有人管,续期也没什么可怕的。”妈妈说,“就像咱们家的老房子,住了三十年,不也是年年交物业费吗?只要有人守着,就还是家。”风里飘来远处的鸟鸣,我突然明白:选墓地选的从来不是“永久产权”,是“有人在意、有人维护、有人盯着不让变”的安心。凤凰山陵园的“永久性”,藏在提前三个月的提醒里,藏在随时能找到人的客服电话里,藏在每年春天都会修剪的松柏里——那是比“买断”更实在的“安稳”。

就像王姐说的:“我们做的不是生意,是‘给亲人留个家’的承诺。”而这个承诺,比“永久”两个字,更暖,更稳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