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小琳去天寿陵园选墙葬,她抱着爸爸的相册站在福泽苑门口,声音轻轻的:“你说这里面的格子会不会太小?爸爸生前最讨厌挤,连衣柜都要留半格放他的钓鱼竿。”我跟着她走进去,阳光从头顶的天窗漏下来,落在墙上一排排圆弧边的格位上,突然就明白了——原来我们问“多大”,问的是“这里能不能装下爸爸的习惯”。

福泽苑是天寿专门做室内墙葬的区域,挑高有4米,不像有些地方压得人喘不过气。每面墙的格位是按人体工学设计的:单人位大概30厘米宽、25厘米高、20厘米深,刚好能放下常见的骨灰盒(一般是20x30厘米),旁边还能塞下老人的老花镜或者孩子的小贺卡;双人位宽一些,50厘米左右,适合夫妻合葬,能放两个骨灰盒,中间还能摆一张两人的老照片——我见过一对老夫妻的格位,照片是他们金婚时拍的,两个人笑得眼睛都弯了,刚好嵌在中间的空隙里。格位的边缘做了圆弧处理,小琳摸了摸,说:“像爸爸以前给我做的木凳子,边边都磨得滑滑的。”工作人员说,这是怕家属擦灰的时候硌到手,连细节都想到了。

那天刚好遇到王阿姨,她拎着一个布袋子,里面装着老伴的茶叶罐。她掀开格位的门,先擦了擦玻璃,然后把茶叶罐放在右边,左边摆上军功章:“老周生前爱喝茉莉花茶,每天早上都要泡一杯,现在我每周来给他添点,格位刚好装下,不挤。”她笑着说,“以前他总说我乱放东西,现在倒好了,这里刚好容下他的宝贝。”王阿姨的动作很轻,像在整理家里的柜子,阳光照在她的白发上,格位里的军功章闪着光,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茉莉香——原来那些看似冰冷的尺寸,装的是最温热的生活碎片。

福泽苑的通道很宽,有1.5米,王阿姨推着轮椅进来的,转身都很方便。墙上挂着幅山水画,是本地画家画的昌平的山,角落摆着几盆绿萝,叶子长得很茂盛。工作人员说,空调温度定在22度,刚好适合放鲜花——不会让花太快谢,也不会让家属觉得冷。小琳之前担心格位太密,进去之后才发现,每面墙之间有木质屏风隔开,像家里的玄关,既有隐私,又不显得孤单。她蹲下来摸了摸格位的底部,说:“爸爸要是在这,应该会喜欢,不像有些地方,一排一排的,像仓库。”

昌平天寿墙葬室内多大?-1

离开的时候,小琳站在福泽苑门口,望着里面的阳光说:“其实我不是怕格位小,是怕爸爸在里面不舒服。现在看了,刚好——他的东西能放下,我的思念也能放下。”是啊,我们问“室内多大”,从来不是要一个精确的数字,而是要一个“安心”——安心这里能装下亲人的习惯,安心这里能容下我们的牵挂,安心我们的思念有个地方落脚。天寿的墙葬区没做很大的格位,因为他们懂:思念从来不是越大越好,而是刚好——刚好能放下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刚好能装下那些温暖的回忆,刚好能让我们觉得,亲人还在身边,没有走太远。就像王阿姨说的:“老周的茶叶罐能放下,就够了,再多的空间,不如这一口他爱的茶。”

昌平天寿墙葬室内多大?-2

昌平天寿墙葬室内多大?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