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的周六清晨,窗外飘着细毛雨,母亲把外公生前爱穿的藏青色中山装叠得整整齐齐,放进布包里,又摸出一盒提前三天蒸好的桂花糕——那是外公最爱的味道。"路上要小心",她握着外公的老照片,指腹蹭过照片里外公皱巴巴的眼角。前一天我查过交通路线:从亚运村到怀思堂,得坐5号线到东直门,转980快到密云鼓楼,再打出租车走15公里山路。母亲去年刚做了膝盖手术,走两步就扶着腿叹气,这样的换乘,光是想想就让人发愁。
后来问了怀思堂的工作人员,才知道有专门的祭扫班车。"都是直达,不用转车,师傅还能帮着搬东西",电话里的姑娘声音温温柔柔。挂了电话我赶紧查路线,原来从市区几个主要枢纽都有车——东直门、西直门、通州北苑,每个点的发车时间和返程安排都写得明明白白。比起之前的公交转乘,这简直是"救命稻草"。

最常用的是东直门枢纽的班车。发车点在公交站西北角,顺着"长城怀思堂班车"的蓝色指示牌走,就能看到停在路边的淡蓝色大巴,车身上印着银杏叶的标志。早上7点整,师傅会准时鸣笛,沿着京承高速向北,路过波光粼粼的密云水库,再绕一段山间小路,大约1小时40分钟就能到怀思堂正门口。住在西边的朋友可以选西直门长途站的车,7点30分发车,走京藏高速转京密路,时间差不多。返程更贴心,下午1点和2点各有一班,要是想多陪逝者说说话,等2点的那班正好——师傅从不会催,还会提醒"把东西收齐,别落了纪念物"。
上周坐班车时,邻座是位抱陶瓷罐的老爷爷,罐上刻着"老伴李秀兰"的名字。"我儿子要开车送,我偏不",他摸了摸罐子上的缠枝纹,"坐班车好,不用他分心,我还能跟人唠唠老伴的事儿"。车过顺义的时候,师傅停在服务区,说"大家去方便下,喝口热水";有位阿姨带的纸花散了,师傅从后备箱拿出胶带,蹲在地上帮着重新扎好;母亲的桂花糕凉了,师傅接过饭盒,放进驾驶座旁的保温箱,"阿姨,等会儿拿出来还是热的"。这些没写在查询表上的细节,比任何"豪华服务"都让人安心。

其实所谓的"班车路线",从来不是冰冷的时间和地点的罗列。它是东直门清晨7点的那声鸣笛,是师傅手里的胶带,是保温箱里温热的桂花糕,是把"折腾"换成"安心"的小心思。就像母亲坐在班车上说的:"你外公要是知道我们不用挤公交,肯定会笑着说'这才对'。"下次去怀思堂,不妨先查一查班车——把换乘的时间省下来,多给逝者剥一颗桂花糕,多跟他说两句"今年的槐花开了",才是对思念最好的成全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