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巷口的梧桐树刚漏下第一缕光,张阿姨就攥着包站在公交站台上——今天是老伴的忌日,她要去凤凰山陵园。往常要转三趟车的路程,现在只需要等一辆印着“凤凰山陵园专线”的淡蓝色巴士。车还没到,她摸着包里的桂花糕,想起去年这时候挤在沙丁鱼罐头似的公交里,糕饼被挤成碎渣,自己站在陵园门口掉眼泪的样子。
这条专线是去年秋天开通的,从老城区便民服务中心出发,串起三个大型社区、两个医院门口,最后直抵陵园入口。早班六点半、晚班四点半,每隔四十分钟一班——特意避开早高峰,怕老人挤不上;末班车掐着陵园闭园前半小时,让吊唁的人不用慌慌张张赶时间。张阿姨第一次坐专线时,坐在靠门的通风位,看着窗外梧桐树往后退,居然想起和老伴谈恋爱时坐郊区巴士看油菜花的日子,风里都飘着熟悉的温暖。
司机王师傅跑这条线快一年,早把常来的老人记在了心里:张阿姨有高血压,他总留着靠门的座位;李大爷腿不好,车停稳后他先下来扶一把;上周有位阿姨带小孙子来,孩子要喝热水,他从驾驶座旁的保温桶倒出温度刚好的一杯。车厢扶手上裹着保洁阿姨缝的绒布,冬天不凉手;角落的塑料箱里放着雨伞、创可贴和降压药,上个月有位阿姨头晕,就是用这里的药缓过来的。有次一位叔叔在车上哭,王师傅没说话,递了纸巾又把音乐换成舒缓的二胡曲——那是叔叔之前提过的,老伴生前爱听。

开通专线的念头,来自陵园负责人周姐的一次偶遇。去年春天她在门口看见位七旬老人,扛着白菊拦不到出租车,老人说“我不怕走路,就怕扛着花转车,花会散”。后来他们找公交公司谈合作,选路线时特意加了老人多的社区、医院——很多老人要先拿药再去陵园,有的社区以前得走二十分钟到主干道坐车。周姐说:“我们天天见思念,却忘了思念也需要‘顺路’。”
下午四点,淡蓝色巴士从陵园出发,车厢飘着淡淡的菊花香。张阿姨抱着老伴的茉莉花茶罐,摸着罐身的裂纹——那是去年摔的,老伴当时说“用久了才有感情”。车过护城河时,她轻声跟老伴说:“今天车很稳,王师傅帮我放好了花,我跟你说的话,你听见没?”风卷着松针味吹进来,像老伴以前拍她后背的温度。前面小朋友的气球飘过来,张阿姨笑着扶了扶,小朋友的奶奶说:“这是去看我家老头子,他以前最爱买气球。”

车厢里静悄悄的,有人看窗外发呆,有人摸包里的照片,有人哼老歌。王师傅握着方向盘盯着前方,他知道这条路上的每一位乘客,都带着一段故事,而他要做的,就是把这些故事稳稳送到想去的地方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