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归山陵园山脚下的桂花刚飘起第一缕香,人民广场站的站牌下已经站了不少人——拎着菊花的阿姨把塑料袋攥得沙沙响,扶着老人的小伙子不住看手表,还有抱着祭品盒的姑娘踮着脚往路口望。放在前两年,总有人要攥着手机翻半天攻略,或是拉住路过的人问“去归山的班车在哪坐”,但这两年,大家手里多了张皱巴巴的纸,或是手机里存着张截图——那是归山陵园特意做的班车路线查询表,把去陵园的路,都写进了烟火气里。

这份查询表做得分外“接地气”。归山陵园的班车线一共五条,像五根线把城区的角落串了起来:1号线从人民广场出发,沿着中山路慢悠悠走,会停幸福小区门口的老榕树底下、世纪公园的公交枢纽;2号线扎进城西的巷子里,从汽车西站开出来,经过三中的校门口——那是很多老住户送孩子上学的地方,还有老街巷口的早餐铺;3号线连着重型机械厂的老宿舍区,从火车站出发,停北关社区的便民服务中心、建材市场的大招牌下;4号线和5号线则裹着城南的烟火气,路过菜市场的早市、新小区的快递柜。表上把每一条线都写得明明白白:六点二十第一班车,每半小时发一趟,沿途的停靠点都是大家天天经过的地方,甚至连末班车的时间都标得清清楚楚——1号线的末班车是下午五点半,就算祭扫完想多坐会儿,也能赶上最后一班车下山。上周碰到位李叔,他攥着查询表跟我说:“以前总怕错过车,要提前俩小时来等,现在看着表算好时间,在家喝完粥再出门,刚好能赶上第二班,省得站在风里冻得慌。”

归山陵园班车路线查询表-1

说到用查询表的小技巧,倒想提醒大家几句。查询表不用特意找——陵园的官网首页就有下载链接,门口的服务中心能拿纸质版,连社区的公告栏里都贴着复印件,就怕老人不会用手机。要是碰到高峰日,比如清明、冬至,或是周末,班车会加密到十五分钟一趟,可还是建议提前十分钟到站点,毕竟拎着祭品挤车不容易。还有,表上印着陵园的服务电话,要是真找不到站点,或是车晚了,打个电话就能问清楚,客服姑娘的声音温温柔柔的,比翻地图管用多了。上次我陪外婆去,她记不得站点名,只说“要坐经过老菜市场的那班”,我打了个电话,客服立刻说“是4号线,在菜市场门口的公交站等,八点十分有一班”,比我翻半天手机还快。

其实除了路线,班车上的那些小温暖才是最让人安心的。司机师傅大多是在陵园开了五六年的老员工,记得常来的老人的名字,看到拎着重祭品的人,会主动下来帮忙搬;车上总备着个保温桶,装着温热的白开水,要是有人没吃早饭,师傅还会递上一包饼干——说是陵园给准备的。有次我碰到个阿姨,她赶车时摔了一跤,腿上擦破点皮,师傅立刻从后备箱拿出消毒棉和创可贴,还说“不急,我等你处理好再开”,旁边的乘客也纷纷递纸巾,连原本催着赶时间的小伙子都笑着说“没事,慢慢来”。

那天坐班车下山时,夕阳把归山的桂花染成了金红色,车上的阿姨们在聊“下周再来”,老人靠在座位上打盹,小伙子在给家里发消息:“已经在车上了,放心。”窗外的树影掠过,我看着手里皱巴巴的查询表,忽然觉得它不是一张纸,是给祭扫的人留的“定心丸”——把路写清楚,把心放软,让去陵园的路,少点慌张,多点温度。风里飘来桂香,连班车的引擎声都变得温柔起来,好像在说:“慢慢来,我等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