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妈妈去昌平看亲戚,路过天寿陵园的时候,她突然放慢脚步指着门口的石狮子说:“你二姨家去年买的墓地就在这儿,当时花了八万多——说是选了个靠小湖的位置,能看见夕阳。”我握着方向盘的手顿了顿,没想到北京的墓地价格已经到了这个数——对很多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,这不是一笔小数目,却是人生最后一段旅程里,不得不直面的“刚需”。

其实北京的墓地价格,跟买房子的逻辑挺像:位置决定了大半成本。城六区的陵园早就“一位难求”,比如海淀的万安公墓、丰台的太子峪陵园,就算有零星的剩余穴位,价格也得二十万往上——毕竟贴着市区,连周边的二手房都要六万一平,更别说“墓地产权”这种稀缺资源了。往远点儿走,昌平、顺义、通州这些近郊区域,成了大多数家庭的“首选阵地”:比如昌平的天寿陵园、顺义的潮白陵园,普通传统立碑的价格大概在五万到十五万之间;再往延庆、密云、房山走,价格就亲切多了——延庆的八达岭陵园树葬套餐才八千块,房山的静安墓园传统立碑三万起步,差的其实就是“离市区的距离”。我二姨说,当初选昌平就是图方便:“从市区开车四十分钟能到,清明扫墓不用起大早,要是以后公交能通到门口,就更省心了。”

除了位置,墓地的“类型”也直接影响价格。现在北京一直在推生态葬,像树葬、花葬、海葬这些,价格低还环保——海葬甚至是免费的,只是需要提前预约;树葬一般几千到一万多,比如朝阳的长青园,树葬套餐包含穴位、墓碑刻字和20年管理费,才一万二。但很多家庭还是更倾向于“传统立碑”:不是迷信,是觉得“有个实实在在的碑,清明节烧纸的时候,能有个地方‘对着说话’”。这种立碑的价格就没谱了:普通的花岗岩石碑,刻上名字和生卒年,近郊陵园大概五万起;要是选了雕工精致的汉白玉碑,或者位置靠景观(比如湖水、假山、银杏林),价格能翻到十几万——我同事去年给父亲买的“景观位”,光碑材就花了三万,说是“爸爸生前爱下棋,那位置能看见陵园里的棋桌”。

还有些“隐形费用”得提前算清楚。比如管理费——北京的墓地都是20年一周期,每年的管理费大概300到500块,虽然不多,但也是长期开销;再比如刻字费,有些陵园默认刻10个字,多一个字加50块;要是需要使用陵园的告别室、鲜花布置或者停车场,也得额外加钱。我邻居张叔去年买墓地就踩过坑:一开始谈好六万八的立碑价,最后加上刻字、管理费和告别室使用费,总共花了七万五——他说:“当时没问清楚,以为‘包干价’就是全部,结果结账的时候多出一千多,虽然不多,但心里别扭。”

北京买块墓地大约多少钱?-1

其实选墓地这事,不用盲目追“高端”。我妈有次跟我聊起身后事,说:“等我老了,就选房山的静安墓园——去年我去看过,里面全是松树,夏天特别凉快,树葬就行,把我埋在松树下,你们来看我,就像逛公园似的。”我听了鼻子发酸,却也明白:北京的墓地价格再高,也高不过对亲人的牵挂;选墓地的核心从来不是“贵不贵”,而是“合不合适”——预算内的价格,交通方便的位置,能让人安心的环境,还有一份“把亲人放在心上”的心意,就够了。

前几天路过小区楼下的便利店,老板跟我吐槽:“我上周陪我爸去顺义看墓地,问了三家,价格从五万到十五万不等,最后选了个六万的——离我家开车半小时,陵园里有个小花园,我爸说‘以后你们来,能在花园里坐会儿,不用站着’。”我看着他手里的烟卷,突然觉得:所谓“人生最后一笔开销”,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,延续对亲人的爱——就像妈妈说的,“买墓地不是买‘面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