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雨丝刚停,胡同里的槐花开了满树。住在牛街的马阿姨攥着刚炸好的油香,站在院门口抬头望——往南二十里的丰台回民公墓,今年能让她去看看老伴吗?
这个藏在很多回族同胞心里的疑问,其实早有温暖的答案。从2020年疫情初始,丰台回民公墓作为北京重要的民族公墓,就始终在“防控”与“温情”间找平衡:最严的时候曾短暂实行“有限开放”,每天早8点到10点分批次接待,每批不超过20人;如今随着防控进入常态化,早已恢复正常开放,但多了些“温柔的规矩”——提前3天预约。马阿姨的女儿拿着手机教她操作:“公众号搜‘丰台回民公墓’,点‘祭扫预约’填日期,不会用手机就打6372xxxx,工作人员帮着约。”预约不是“拦人”,是为了让每段思念都有足够空间,每天限流800人的措施,让园区里不会拥挤,家属能安心和亲人“说话”。
进园那天,马阿姨沿着熟悉的甬道走,门岗的回族小伙子笑着打招呼:“阿姨又来啦?”他认得这个每周都来的老太太——公墓工作人员大多是回族,能听懂“色俩目”,能叫出常来家属的名字。测体温的机器“叮”的一声,显示36.2度,小伙子递过一瓶免洗消毒液:“阿姨,擦擦手,里面的石凳刚消过毒。”公墓没有一刀切禁止传统祭品,油香、馓子、盖碗茶只要符合安全规定都能带,马阿姨摸了摸布包里的油香,那是她凌晨5点起来炸的,面里放了老伴最爱的蜂蜜,“他以前总说,我炸的油香比清真寺的还香。”

蹲在老伴墓碑前,马阿姨把油香轻轻放在石台上。墓碑照片里的老伴穿着白衬衫,笑得眼睛眯成缝,她掏出手机翻小孙子的视频:“你看,小宝会走步了,昨天喊‘爷爷’呢。”风从松柏间吹过,把笑声吹得很远。不远处几个上海回来的年轻人正在献花,他们提前一周预约:“本来怕疫情不让进,没想到公墓帮我们留了最好的位置,还提醒我们带老人爱吃的桂花糕。”公墓的“通情理”藏在细节里:行动不便的老人有“上门预约”,工作人员带着平板去家里填信息;“代祭”服务更贴心,家属说一声,就能帮着献花、读祭文,还拍视频传回——通州李大爷腿有风湿,打个电话第二天就收到视频,工作人员穿着朴素衣服,把白菊放在他儿子碑前,轻声说:“叔叔让我告诉您,今年葡萄熟了,留了最甜的。”
傍晚马阿姨走出公墓,门岗小伙子挥手:“阿姨慢走,下周再来。”她回头望,夕阳把围墙染成红色,松柏影子像温柔的手抱着墓碑。风里飘来槐花香混着油香,她摸了摸布包——里面是给邻居张奶奶带的油香,“张奶奶老伴也在这儿,她总说这儿的油香比家里暖。”路灯亮时,她走到胡同口,给女儿发语音:“今天跟你爸说了好多话,他肯定听见了。”女儿笑声传来:“妈,明天陪你买蜂蜜,再炸油香。”风里飘来清真寺邦克声,像极了老伴以前喊她吃饭的声音:“秀兰,饭好了。”
其实公墓的门从未真正“关”过——它为每份牵挂留着入口,为每场思念留着空间。那些刻在碑上的名字不会淡去,那些藏在心里的思念不会打折,就像公墓里的松柏,年年长青,就像回族同胞的情谊,岁岁温暖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