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的归山陵园,风里总飘着松针和艾草的香气。我蹲在奶奶的墓碑前擦灰,旁边传来一对夫妇的对话:“咱们选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吧?”工作人员笑着点头:“您看,清晨的太阳刚好落在碑面上,这方向,连风都吹得软和。”其实不只是这对夫妇,每年来归山选墓的人里,十有八九会问“朝向”——这个从老辈传下来的词,像一根温柔的线,串起了中国人对“安身之所”最朴素的期待。
归山陵园在济南历城区的泰山余脉里,背靠的归山像把稳稳的太师椅,山脚下绕着条细瘦的水库,连风都带着水的清润。我小时候跟着爷爷来,他总摸着山壁说:“这山是‘玄武’,南面的开阔地是‘朱雀’,老辈人选坟地,就爱这样的格局。”后来才明白,所谓“玄武朱雀”不过是地理的善意——北面的山挡住冬天的寒风,南面的敞地让阳光能铺进每一排墓碑,连碑前的草都长得更精神些。陵园的设计师说,当初规划时,几乎是“顺着山形走”,主墓区的墓碑都对着正南方向,就像给每一位逝者“留了个晒太阳的位置”。
那归山的墓地是不是全得坐北朝南?倒也不是。去年有位阿姨选了偏东的墓区,她说:“我爸生前爱钓鱼,这里能看见水库的波光,他肯定喜欢。”工作人员指着那块地说:“您看,上午的阳光能照三个小时,风从水面吹过来,比正南的位置更清爽。”原来归山的朝向从不是“一刀切”——它尊重传统,但更尊重“心意”。主墓区顺着山形坐北朝南,是给喜欢“踏实”的家属;边角的小墓区偏东或偏西,是给想留点“念想”的人。就像园区里的老松树,有的长在路边,有的倚着山壁,各有各的姿态,但都活得舒展。
其实选墓时,比朝向更重要的是“舒服”。奶奶的墓在归山的第二排,坐北朝南,每次来扫墓,我蹲在碑前,阳光正好裹着她的照片,像她生前摸我头的温度。旁边的爷爷墓是偏西一点的位置,爷爷生前爱下棋,那里能看见山脚下的凉亭——管理员说,爷爷去世前半年,还拄着拐杖去凉亭下棋,选这个位置,是他自己提的。归山的老员工说,每年有几百个家属来选墓,有人问朝向,有人问树影,有人问离卫生间多远,说到底,都是想给亲人找个“合心意”的地方。而坐北朝南,不过是这份心意里最朴素的注脚——它像妈妈织的毛衣,不一定最时髦,但一定最暖。

今年清明再去归山,我看见新立的墓碑旁,有位叔叔在摆钓鱼竿。他摸着碑上的字说:“爸,我给你选了能看见水库的位置,朝东,你生前爱钓清晨的鱼,现在能天天看太阳从水面升起来。”风把钓鱼竿的线吹得飘起来,刚好落在碑面上,像有人轻轻碰了碰碑上的照片。旁边的工作人员站在树荫里,没说话,只是笑着点头。原来归山的朝向从不是标准答案,它是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“共情”——不管朝哪个方向,只要是让亲人“安心”的地方,就是最好的方向。
风又吹过来,带着松针的香气。我摸着奶奶的墓碑,阳光正好照在“慈眉善目”的刻字上,像她生前煮的糖心蛋,暖得能化进心里。归山的朝向,从来不是什么玄学,它是地理的善意,是传统的温柔,是我们给亲人最实在的“家”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