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妈妈去小区门口的菜店,遇到楼下的李婶,她攥着一把空心菜站在收银台边叹气——儿子刚从昌平回来,说之前看的那处双穴墓比去年贵了一万八,问"是不是北京的墓地就跟房价似的,年年都得往上跳?"这话让我想起最近朋友圈里不少人的困惑:北京公墓的价格,真的像传言中那样"每年必涨"吗?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把"北京公墓"拆成两半看——不是所有墓区都在涨,也不是所有年份都在涨,关键得看"类型"和"位置"。
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"经营性公墓"。比如朝阳、海淀这些核心区的热门墓区,比如万安公墓、福田公墓,确实有点"年年小涨"的趋势。我有个做殡葬咨询的朋友说,去年他帮客户谈丰台某经营性公墓时,双穴墓的起步价是11万,今年已经涨到12.5万,涨幅差不多13%;而昌平靠近八达岭高速的某公墓,三年前还是8万的双穴,现在已经到10万了。为什么这些墓区涨得快?最核心的原因就一个:"地太少"。北京的建设用地本来就紧,墓地属于"特殊用地",审批得经过民政、规划、国土好几道关,每年能新增的墓位数少得可怜——比如2023年北京全市只批了3个经营性公墓的扩建项目,加起来才1800个穴位,根本填不上海淀、朝阳这些区的需求缺口。再加上成本堆得高:墓碑用的花岗岩从福建运过来,运费比三年前涨了40%;墓区的绿化养护工人,工资从每月3800涨到了5000;就连墓区门口的停车场升级,都得算进成本里。这些钱最后都得摊到墓价上。
但如果是"公益性公墓",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比如顺义的潮白陵园、通州的通顺陵园,这些由政府主导的墓区,价格几乎是"纹丝不动"。我查过市民政局的公开数据,2021年到2023年,顺义潮白陵园的双穴墓价格一直维持在3.2万,通州通顺陵园甚至还降过500块——因为政府对公益性公墓有严格的价格管控,利润率不能超过10%,而且每年的价格调整得报民政部门审批。还有远郊区的墓区,比如密云的天福园、延庆的长城陵园,因为位置偏、土地资源相对充裕,价格不仅没涨,有时候还会做些"老客户优惠"——比如一次性付清款能减5000块。

再说说"例外情况"。其实2022年的时候,北京不少经营性公墓都没涨价,甚至有些还悄悄降了点。我朋友说,那年因为疫情,很多人推迟了购墓计划,墓区的成交量掉了近30%,不少墓区为了冲业绩,把原本要涨的价格压了下来。还有今年,我去房山某经营性公墓调研时,销售说"今年的价格跟去年一样,没涨"——因为他们刚完成一期扩建,新增了2000个穴位,暂时不用靠涨价来平衡成本。
那普通家庭该怎么应对?其实不用盯着"涨不涨",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更重要。如果在意价格,可以优先选公益性公墓,比如顺义的潮白陵园,双穴墓才3万多,虽然离市区远半小时车程,但环境不差,有河流有绿化;如果想选经营性公墓,可以往远郊走一点,比如昌平的佛山陵园、大兴的永福陵园,价格比核心区低30%左右;还有生态葬,比如树葬、花葬,北京现在很多墓区都有,比如八达岭陵园的树葬,起步价才1.2万,不仅省钱,还符合环保理念。

说到底,北京公墓的价格从来不是"一刀切"的"年年涨",而是"分化式"的——稀缺的、核心区的、配套好的,会慢慢涨;普通的、远郊的、公益性的,基本稳定。与其盯着"涨了多少",不如先问自己:是要离市区近方便祭拜,还是要环境好能安心;是在意价格便宜,还是在意墓区的服务。毕竟,墓地是用来装想念的地方,最合适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