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清晨,我抱着一束裹着玻璃纸的白菊往万安公墓走,刚过二号门就碰到拎着布包的张阿姨。她攥着给老伴带的桂花糕,纸包被手揉得发皱:“姑娘,你知道去德胜门的班车在哪坐?昨天坐公交绕了半小时,今天想早点回去。”我赶紧指着服务大厅方向:“往前走到淡绿色牌子那,10点半有一班。”风里飘着桂香,我突然觉得,一份清楚的班车路线查询表,能帮很多人把思念的路走得更顺。
其实万安公墓的班车路线早有详细规划,主要衔接市区几个“交通锚点”——最常用的是德胜门站,就在积水潭桥南公交站旁(离德胜门箭楼50米),早上7点第一班,每小时发一趟,下午5点最后一班;西直门的乘车点在地铁2号线A口往西100米,7:30开始发车;坐地铁4号线来更方便,安河桥北站B口出来有接驳车,直接到公墓二号门,晚上6点还有最后一班,刚好接地铁末班车。这些信息都在万安公墓官网“便民服务”栏和公众号里,回复“班车”就能收到最新查询表,现场服务大厅也有免费纸质版可取。
张阿姨不太会用手机,我帮她拿了张纸质表,顺便说点小贴士:节假日比如清明、冬至会加开3-5班,去年清明德胜门6点就有第一班,得提前半小时到;班车标识是淡绿色的“万安公墓专线”,车身上有公墓logo,很好认。上周有个小伙子没看最新班次,差点错过11点的车,后来问服务台才坐上加开的11:15那班——“查询表要盯最新的,别信老经验。”
坐过几次班车,我发现它从来不是冷冰冰的交通线。司机刘师傅开了五年专线,看到老人上车会赶紧拉手刹扶一把,还提醒“阿姨,后面有靠窗座”;同车的阿姨会互相递纸巾:“我家老头爱喝的茶,你渴了拿点”;有次一个小姑娘抱骨灰盒上车,大家自动往两边让,悄悄把窗户关小——风大,怕吹着她怀里的盒子。这些细碎的温暖,让祭扫的路多了份温度。
后来张阿姨发消息说,她今天坐班车回去只用了40分钟,比公交快了一倍。屏幕里的字带着温度,我突然明白,查清楚班车路线从来不是“找对一个坐标”。它是让张阿姨不用再绕路,是让小伙子不用急得转圈,是让每个带着思念来的人,能少点慌乱、多点从容——毕竟去见想念的人,本来就该慢一点,再慢一点。远处的班车点停着辆淡绿色的车,司机师傅正帮老人放行李,风里传来广播:“下一站,德胜门,请带好您的物品。”桂香里,我抱着白菊往墓区走,忽然觉得那辆淡绿色的车,像一座连接思念的桥,把尘世的牵挂,稳稳地送到想念的人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