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的秋天总带着点诗意,八达岭的山脚下,红叶还没烧起来的时候,银杏已经先黄了一片。住在城里的张阿姨提着小水壶,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往山上走——她要去看老伴儿,不是在冰冷的墓碑前,而是在一棵扎根泥土的侧柏下。这两年,越来越多北京人对身后事有了新理解:不想让生命困在水泥碑里,想让它回到风里、土里、树的年轮里。而八达岭人民公墓的树葬区,成了不少人心里“最有温度的归处”。
八达岭人民公墓藏在延庆区八达岭镇的山坳里,具体位置是延庆区八达岭镇西拨子村西。从市区出发,交通不算麻烦:坐公交可以选877路,直达八达岭长城站后,打个电话给公墓,会有接驳车来接,10分钟就能到;自驾更灵活,走京藏高速(G6)到八达岭长城出口,沿着指示牌往西北开3公里,远远就能看到公墓的红色大门——门口的石头上刻着“八达岭人民公墓”,字缝里长着几株小雏菊,像谁偷偷插上去的。沿途能看到山坡上的苹果树,偶尔窜出来的小松鼠,风里裹着松针的清苦味儿,连呼吸都比城里轻快。
走进树葬区,没有整齐排列的墓碑,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“有故事的树”:侧柏站得笔挺,像穿了绿军装的老人;银杏的枝叶舒展,像张开的怀抱;国槐的枝桠弯弯曲曲,像在跟人打招呼。每棵树的树根处,嵌着一块巴掌大的青石碑,刻着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——有的旁边摆着太阳花,花瓣上沾着晨露;有的挂着手工祈福牌,写着“爸爸,我考上大学了”“奶奶,今年枣子甜”。张阿姨蹲在一棵侧柏下,把水壶里的水慢慢浇进泥土,“老周以前总说,要在院子里种棵树,夏天遮凉,冬天看雪。现在这棵侧柏,比家里阳台宽敞多了。”公墓的王姐拿着小本子,在旁边记着什么,“这棵树去年种的,现在长了半米高。春天我们帮着剪枝,秋天把落叶收进布袋子,给家属留纪念——上次有个小朋友,把落叶做成书签夹在课本里,说这样爷爷能陪他上课。”
其实选树葬的手续并不复杂:先到公墓服务中心预约,带好逝者身份证、死亡证明和家属身份证就行。王姐会带着逛树葬区,帮着选位置——朝南的地方阳光足,适合种银杏,秋天黄叶子像撒了金;背风的地方选侧柏,耐旱,冬天也能扛住风。选好树后,公墓派专人种植,还能定制石碑,字体选楷书或行书,随家属心意。“上个月有对年轻夫妻,给去世的宝宝选了樱花树,说等春天开花,像宝宝的小裙子。”王姐笑着说,“树葬不是‘消失’,是换种方式陪伴——你看那棵银杏,去年还是小树苗,现在能挡一片阳光;那棵国槐,春天开了满树花,家属摘了几朵做干花,挂在家里相框里。”
夕阳快落山时,张阿姨站起身,拍了拍裤腿上的土。一片银杏叶飘过来,落在她手心。她对着树笑,从包里掏出老周的照片——是去年在八达岭长城拍的,他举着冰淇淋,嘴角沾着奶油。“老周,今天带了冰淇淋味儿饮料,你闻闻。”她把饮料瓶放在树边,风一吹,瓶身晃了晃,像有人应了一声。远处的长城泛着金红的光,脚下的树把根扎得更深。山风里有松针香,有远处的鸟叫,没有悲伤,只有温柔的延续——像树在生长,像风在说话,像每一片落在肩头的叶子,都是逝者的问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