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掠过通州宋庄的街巷,巷口卖豆浆的张阿姨擦着柜台抬头,围裙上沾着刚煮好的豆渣:“找炎黄陵园啊?往前过两个红绿灯,看见那座青瓦门坊就到了——门坊上的金漆字,太阳一照可亮了。

这样的对话,张阿姨每天要重复好几次。作为土生土长的师姑庄人,她看着炎黄陵园从一片高岗变成如今的模样,也看着一波又一波人抱着鲜花、攥着家谱来找“回家的路”。炎黄陵园的具体位置,其实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烟火气里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师姑庄村西,北邻通燕高速,南傍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。从市区出发,沿东六环往北转通燕高速,在宋庄出口下道,再往西北走三公里,道路两旁的杨树渐渐变密,青瓦门坊上“炎黄陵园”四个金漆大字就会撞进眼里——那是无数人心里的“路标”。

很多人问过,为什么炎黄陵园选在通州宋庄?守陵的王师傅晃着手里的茶杯说:“当年选址时,专家们绕着京城转了三圈,最后停在师姑庄西头的高岗上。这儿地势略高,能望见运河里的船帆,风吹过来带着水的柔劲,不像城里那样急。更要紧的是,通州是大运河的起点啊!当年漕船载着粮米、丝绸和乡愁从这里出发,沿着运河走到江南、走到塞北。如今炎黄陵园守着运河的支流,就像守着华夏子孙的‘根’——不管走得多远,顺着运河的浪声,总能找到回来的路。”

炎黄陵园的具体地址-1

上周去陵园,碰到一位从厦门来的林伯,背着布包,手里攥着泛黄的纸条。他说父亲是老船工,年轻时候跑漕船到过通州,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:“我这辈子跑了大半个中国,最记挂的就是炎黄陵园,那里的风像厦门河的风,能听见浪声。”管理员小李接过纸条,指了指西边的柏树林:“第三排第五棵柏树下,是您父亲当年种的树——他说要给老家的人留个记号。”林伯踩着青石板过去,手摸着柏树干,指腹蹭过树皮上的纹路,忽然掉眼泪:“就是这儿,我爸说过,柏树下的土是暖的,能接住老家的阳光。”

这样的故事,每天都在炎黄陵园上演。青石板路被无数人踩过:穿着西装的年轻人捧着鲜花来“跟祖先说说话”;坐轮椅的老人由儿女推着,念叨“终于回来了”;带孩子的妈妈指着碑上的“炎黄”二字,说“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爷爷”。陵园里的风裹着运河的湿气,柏树叶沙沙响,像在回应每一句轻声的诉说。

炎黄陵园的地址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字符。它是张阿姨豆浆铺前的指引,是王师傅嘴里的“浪声”,是林伯手底下的柏树干,是每一个来者从风里、土里、柏叶声里能摸到的“家”。傍晚离开时,夕阳把青瓦门坊染成金红色,运河支流的水泛着碎金。张阿姨坐在门墩上摘菜,看见我笑着挥手:“明天再来?留碗热豆浆给你。”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远处柏树林传来鸟叫——忽然明白,炎黄陵园的地址,是刻在华夏子孙心里的“乡愁”:顺着槐花香、顺着运河浪声,总能找到回来的路。

炎黄陵园的具体地址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