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趴在书桌前翻日历。去年此时,我和爸爸抱着奶奶的照片挤在怀思堂门口,看着蜿蜒的队伍直发愁——没提前预约,只能等散客名额。太阳晒得脖子发烫,爸爸的眼镜片蒙了层汗雾,我攥着奶奶的照片,塑料膜上沾了指纹,急得用袖子一遍遍地擦,生怕把奶奶的笑容蹭花。今年我早把“怀思堂预约”写在日历上,红笔圈了三圈,像给心事上了把安全锁。

打开长城华人怀思堂的公众号,界面还是去年那副素净样子,浅灰底色像极了碑前的青石板,没有花里胡哨的弹窗。点击“清明预约”按钮,日期表弹出来,清明前后的日子标着浅黄提示——建议避开9点到11点的高峰。我选了四月四号,奶奶生前总说“清和日”最舒服,风里带着槐花香,晒被子能晒出阳光的味道。填“亲属姓名”时,指尖落在“李淑兰”三个字上,忽然想起奶奶蹲在阳台摘菜的样子,她总把最嫩的青菜留给我,说“小馋猫,多吃点”。确认人数时,我加了妈妈——去年她在外地出差,回来抱着奶奶的照片哭,说“没赶上给妈送菊花”。最后点“提交”,屏幕跳出“预约成功”的小字,像一片轻云落在心上,我把预约码截图存在相册,备注栏写了“奶奶的清和日”。

其实预约哪是“走流程”,是给想念找个“定海神针”。昨天我特意打了怀思堂的客服电话,接线姑娘声音软软的,说预约游客可以提前30分钟从专属通道进,不用挤;带身份证就行,预约码截图或短信都能验证;要是带鲜花,最好选白菊或百合,堂里有免费陶制花器——奶奶生前最嫌玻璃瓶子沉,说“拿不动还容易碎”。交通也问清楚了:地铁昌平线到昌平站,转326路公交三站就到,或者开车的话,东门停车场有专人引导,不会堵在门口。我把这些记在手机备忘录里,像给奶奶写了封贴心的小纸条:“奶奶,这次我们不慌啦。”

长城华人怀思堂清明预约-1

晚上妈妈把整理好的布包放在沙发上,里面有奶奶的织锦手帕(她总用这个擦我的嘴角)、我去年给她买的木梳(齿子很软,梳她的银发不会扯疼),还有一束用旧报纸包着的白菊——妈妈说“提前买好,别等清明那天涨价”。她摸着布包上的刺绣,轻声说:“你奶奶以前跟我讲,怀思堂的松柏长得直,像你爷爷年轻时站岗的样子。”我忽然想起去年在怀思堂里,我们站在奶奶的碑前,风把松柏的影子吹在碑面上,像奶奶的手轻轻抚过。旁边的工作人员端来一杯温水,杯壁温温的,说“阿姨,喝口茶,歇会儿”,那温度像极了奶奶给我倒的红糖水。

长城华人怀思堂清明预约-2

今早出门,我把布包抱在怀里,槐花香裹着风钻进衣领。路过小区门口的槐树,我仰起头,看见满树白花像奶奶的银发。其实预约的意义,从来不是一张电子凭证——是我提前把“要见你”写进了日子里,是我不用再站在太阳下急得掉眼泪,是我能稳稳地捧着菊花,一步步走到奶奶碑前,说“奶奶,我来了,没迟到”。

风里的槐花香更浓了,我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——预约码安静地躺在相册里,像奶奶的手,轻轻握着我的心事。清明不是“任务”,是我和奶奶的“约会”,我提前订好了“位置”,带着她爱的菊花,带着没说够的话,等着那一天,慢慢讲给她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