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,说起给老人选身后安身之所,八达岭陵园总是绕不开的话题。不是因为它名气大,而是它沾着长城的地气,带着西北郊的清冽,连风里都飘着松枝的味道——可真到要算价钱的时候,不少人都会皱起眉头:同样是陵园里的穴位,怎么有的几万就能搞定,有的要花十几万?其实这价钱里的门道,藏在每一寸土地的“脾性”里,也藏在每个家庭对“心意”的掂量里。

先说说最直观的——位置。八达岭陵园依山而建,沿着长城脚下的缓坡铺展开,不同区域的“风景权重”差别大着呢。比如靠“长城远眺区”的位置,站在墓前能看见长城像条银带缠在山间,这种“借景”的位置每平方米要比普通区域贵个30%左右。去年陪邻居张阿姨去选墓,她本来盯着长城脚下的一个立碑位,算下来要十九万,后来工作人员指了指旁边的“银杏密林区”:“您看这儿,秋天银杏叶落得满坡都是,老人生前不是爱捡银杏果吗?”张阿姨蹲下来摸了摸脚下的土,松松软软的,想起老人往年在楼下捡银杏的样子,当即改了主意——这个位置十三万,比之前的预算省了六万,却多了份“老人熟悉的味道”。

八达岭陵园墓地价钱-1

再说说墓型和材质。八达岭陵园的墓型分了好几种,最常见的是传统立碑,还有树葬、花葬这类生态葬。生态葬的价钱很亲民,比如树葬,选一棵侧柏或者国槐,把骨灰葬在树下,碑是小小的卧碑,刻上名字和生卒年,总价大概在五万到八万之间,适合喜欢“回归自然”的家庭。而传统立碑的价钱就看材质了:汉白玉的碑身细腻洁白,但价格贵,一套下来要十五万以上;花岗岩的性价比高,耐风化,颜色也稳,大概在十万到十四万之间。我有个做装修的朋友说,其实材质这东西,不用追着“贵”跑,比如老人生前喜欢石头,选花岗岩的就行,纹理里带着天然的粗粝感,倒像老人一辈子的踏实劲儿。

还有些“看不见的费用”得提前算清楚。比如陵园的“维护管理费”,一般是按年收,每年大概两三千块,主要是管绿化养护、道路打扫,还有墓地的日常检查——这笔钱是长期的,选墓的时候得算进总预算里。另外就是“个性化服务”,比如刻字、摆花坛、放骨灰盒的防潮盒。我同事去年给父亲办葬礼,特意让陵园刻了“闲看云起时”几个字——那是父亲生前最爱的诗句,刻字费花了两千八,不算贵,但每次去祭拜,看见那行字,就像父亲还坐在阳台的藤椅上,捧着茶杯念诗。还有防潮盒,南方过来的家庭会特别在意,怕潮,选个好点的防潮盒要三千多,能保骨灰不受潮,也算买个踏实。

其实说到底,八达岭陵园的价钱从来不是“一口价”,而是“按需定价”。你要风景好的位置,就多花点;要材质好的碑,就加钱;要让墓地有“家的感觉”,就加些个性化的服务。我见过最“特别”的选墓者是个90后姑娘,她给奶奶选了树葬,在树下种了奶奶最爱的月季,说:“奶奶生前爱养花,现在让她守着花,比守着贵的碑强。”那棵月季今年开了满枝,粉嘟嘟的,风一吹,花瓣飘到卧碑上,倒像奶奶在笑。

说到底,选墓地不是买“贵的”,是买“对的”。八达岭陵园的价钱里,藏着的是每个家庭对老人的怀念——有的怀念是长城脚下的风,有的是银杏林里的叶,有的是刻在碑上的诗。这些东西,从来不是用钱能衡量的,但价钱能帮你找到最贴合心意的那片土地。毕竟,给老人的最后一个家,要的不是“贵气”,是“地气”,是“老人喜欢的样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