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着京藏高速往北,过了居庸关的青砖城楼,山路渐渐铺成舒展的柏油道,两边山岗还留着秋末的枫红——2016年11月的上午,我陪楼下张姨去八达岭陵园选墓。她老伴走得急,生前总念叨“要找个能听见长城风的地方”,朋友说这儿就在长城脚下,于是我们顺着导航找了过来。
车刚进园区大门,值班的李师傅就举着暖水瓶迎上来:“阿姨先喝口热的,我给你们拿园区图。”图上用不同颜色标着区域:绿色树葬区、蓝色壁葬区、棕色立碑区,还有一片刚栽的银杏林。张姨盯着立碑区的靠山位置问:“那一块儿多少钱?”李师傅翻开价目表:“2016年刚调过价,靠山立碑分三档——基础款3万2,带围栏的3万8,要雕刻花纹加6000。”我们跟着往山上走,路过树葬区,几棵油松旁嵌着巴掌大的石碑,李师傅说:“这是生态葬,8000块,每年陵园帮着浇树,能挂小木牌。”张姨摇头:“老头子要‘有个站着的地儿’。”
走到半山腰,一阵槐香飘过来——一棵老槐树歪着树干,枝桠像张开的手臂,树下墓位空着。李师傅摸了摸树干青苔:“这树是村里老宝贝,三十年了,建陵园特意留的。”张姨抚过树干纹路:“就这儿吧,多少钱?”李师傅查登记本:“3万8,含汉白玉墓碑和10字刻字,加石凳1200。”张姨小声跟我说:“去年 cousin 在昌平选的要5万,还没这树。”李师傅补充:“每周有专线车,德胜门直达,车票15块,比坐地铁方便。”
后来张姨定了这儿,刻字选了老伴的诗:“长城脚下听松语,槐影丛中伴月眠”。李师傅找美工做成隶书,说“符合老辈口味”。清明我陪她扫墓,保洁王阿姨正擦灰,笑着说:“刚浇了月季,开得艳。”那盆月季是张姨种的,粉花瓣挂着露珠。门口便利店的菊花10块一束,老板递过塑料袋:“装花用,别漏了。”张姨说:“这儿人实诚,不像有的陵园宰客。”
现在想起2016年的八达岭陵园,最深刻的不是价格,是“把逝者当家人”的热乎气。张姨总说:“选的是让老头子住得舒服的地方——有树遮阴,有人照看。”上个月路过陵园,老槐树下摆着新鲜苹果和茶叶,该是张姨刚来过。风穿槐叶沙沙响,像有人轻声说话。
2016年的价格,对张姨来说是“刚好够得着的安心”。不是最便宜的,但一定是最合心意的——就像那棵老槐树,不是最粗最高的,却守着山,守着长城,守着每个来这儿的人的心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