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国贸公交站,张阿姨攥着装着菊花的布包,目光扫过站牌旁的蓝色指示牌——“天寿园陵园班车点”几个字让她松了口气。上周刚从社区公告栏里看到班车开通的消息,今天第一次来,不用再让女儿请假送,不用再转三趟地铁加打车,她摸着口袋里给父亲准备的桂花糕,风里都飘着安心的味道。
张阿姨坐的这趟班车是早上7点从国贸发的,司机是开了五年陵园班车的王师傅。王师傅说,最初设站点的时候,他们跑了二十多个社区,问了上百个常去祭扫的家庭,最后选了国贸、西直门、中关村这三个“老人出门最顺的地儿”。国贸的站点就在公交站旁边,张阿姨从家里坐308路过来,走两步就到;西直门的站点挨着地铁2号线,住在德胜门的李大爷,坐两站地铁就到了;中关村的站点更贴心,就在超市门口,买完祭品直接上车,不用拎着东西绕路。
车厢里的细节比路线更暖人。门口小桌子上摆着免费矿泉水和一次性纸杯,纸条写着“渴了就喝”;后排座位旁有轮椅固定带,上周王师傅帮坐轮椅的大爷固定好,还递了靠垫:“叔,路有点颠,您靠稳。”大爷笑着说,以前打车得让儿子抬轮椅,现在班车直接到陵园门口,台阶都有志愿者扶,比家里小区还方便。还有次阿姨抱大束百合上车,司机小李赶紧帮忙放架子上:“别压着花,叔肯定爱新鲜的。”阿姨笑着点头,说以前打车得抱一路,现在有人搭手,省了不少劲。
最让张阿姨放心的是“留座”习惯。王师傅说不用提前预约,但周末人多可以打他手机号——号码就贴在站点牌上。上周有位阿姨临时要去,打电话说怕没座,王师傅特意让班车多等五分钟。阿姨抱着祭品跑过来,喘着气说:“幸亏你们等我,不然今天见不着老伴。”王师傅笑着回应:“都是当子女的,能理解这份急。”
班车到陵园时刚8点半,志愿者小周举着牌子迎过来:“玉兰区的跟我走,摆渡车在门口。”小周是每周六来帮忙的志愿者,领着张阿姨坐电动摆渡车,路过刚种的腊梅林,她介绍:“明年春天开满花,您父亲肯定喜欢。”张阿姨摸着手里的桂花糕,想起父亲以前在院子里种的腊梅,眼睛有点湿,却笑着说:“明年一定带孙女来,坐班车来。”
下午三点,张阿姨抱着墓前捡的小石子坐班车返回。阳光洒在车厢里,她摸了摸口袋里的班车时刻表——“每周七天,全年无休”。窗外掠过熟悉的街道,她想,下次来不用再麻烦女儿,自己坐班车就行,父亲要是知道,肯定会说:“这才像个能常来的样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