寻一个安放思念的坐标,大抵是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过的念头——不是要多繁华的地方,是要“踏实”,要“像家”。中华永久陵园的地址,刚好就藏在这样一处“像家”的地方。
它坐落在北京西南郊的房山区,背靠燕山余脉的温柔曲线,面朝永定河的缓流波光。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,抬头能看见瓦蓝的天,低头能踩着松软的土,连风里都带着槐花香和草叶的清苦,像极了小时候跟着奶奶去的城郊菜园。古人说“山为靠,水为脉”,可这里的“山”不是让人敬畏的奇峰,是像母亲手掌一样托着的缓坡;“水”不是让人紧张的江河,是能映出云影、能听见蛙鸣的慢流——刚好契合了中国人对“归根”的想象:不张扬,却踏实,像小时候住过的老院子,一抬眼就能看见熟悉的天。
从市区过来很方便,走京港澳高速转阎周路,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。沿途会经过成片的槐树林,五月的时候槐花香飘满车窗,像有人提前在路两边洒了香粉;要是不想开车,坐地铁房山线到苏庄站,再转公交F15路,终点站就是陵园门口。下车的时候,会看见路口那棵百年老槐树,树洞里塞着游客留下的小纸条,有的写着“爷爷,我来看你了”,有的画着歪歪扭扭的小太阳,像给这条路系上了一串温柔的小铃铛,提醒你“快到了,慢点儿走”。
走进陵园大门,顺着青石板路往里走,两边是修剪整齐的侧柏,每棵树上都挂着小小的红丝带——那是家属们系的“平安结”,有的丝带已经褪了色,有的还沾着新的墨痕,像一群沉默的守护者,站在路边等你。走到中心广场,能看见一座汉白玉的牌坊,上面刻着“归园”两个字,不是“陵园”那种严肃的词,倒像主人站在门口笑着说“欢迎回家”。再往深处走,有一片桃林,是陵园工作人员亲手种的,春天的时候桃花开得像云,风一吹,花瓣落在墓碑上,像给亲人盖了层粉纱;秋天的时候,桃树上结满小毛桃,工作人员会把桃子装进纸袋子放在服务中心,谁要是渴了就能拿一个吃,甜丝丝的,像家里的桃子树结的果。
中华永久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是一串冰冷的门牌号——它是燕山脚下那片能接住阳光的缓坡,是永定河边那缕能吹进心里的风,是槐树林里那阵能唤起回忆的香,是所有想念的人共同记住的“坐标”。当你捧着鲜花走到这里,不是来到一个“场所”,是回到了一个“关于爱的容器”:你可以坐在桃树下和亲人说说话,风会把你的声音吹到云里;你可以把红丝带系在柏树上,风会把你的牵挂系在岁月里;你甚至可以捡一片槐树叶夹在笔记本里,像捡回了小时候和亲人一起摘槐花的下午——那时候奶奶踮着脚够槐花,你举着竹筐在下面接,槐花落进筐里,也落进你仰着的小脸上。
所以啊,中华永久陵园的地址,不只是“房山区阎周路附近”,它是“思念不会迷路的地方”,是“牵挂能落地生根的地方”。当你要找它的时候,不是找一串数字,是找一个“能安放想念的家”——而这个家,就藏在燕山脚下、永定河边,等着每一个带着思念的人,轻轻推开那扇门,说一句:“我来了,你还好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