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人民广场地铁站5号口的梧桐树漏下细碎的光,张阿姨攥着一盒青团站在公交站牌下,旁边的年轻人举着手机对照一张打印纸——那是归山陵园最新的班车路线查询表。风掀起纸角,露出“归山陵园班车1号线”几个字,张阿姨凑过去问:“小伙子,这表准吗?”年轻人笑着点头:“我昨天刚坐过,从这儿到陵园才40分钟。
放在几年前,去归山陵园祭扫可不是件容易事。归山陵园坐落在松江区的一片坡地,四周是连片的茶园,风景虽好,交通却像被遗忘的角落。那时候张阿姨要转三趟车:先坐地铁2号线到莘庄,再挤上一辆破旧的乡镇公交到叶榭镇,最后还要找个摩的师傅,沿着坑洼的土路颠到陵园门口。遇到清明前后的雨天,土路变成泥沼,摩的轮子陷进去,师傅得下来推,张阿姨抱着给老伴的红烧肉,生怕洒出来——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口味。
改变是从去年春天开始的。归山陵园的工作人员跟着祭扫大军走了三趟路线,记了满满一本笔记:“人民广场的老人多,要设个方便的起点”“浦东的居民转车麻烦,得加一条直达线”“发车时间要早,不然赶不上清明的早祭”。于是才有了现在这份贴心的查询表。表上的六条路线像六条温暖的丝带,把市区的各个角落和陵园连起来:1号线从人民广场出发,经过南京西路、静安寺,照顾了市中心的老人;3号线从浦东世纪大道出发,绕过大润发和浦东图书馆,方便居民顺路买花;5号线从莘庄地铁站直达,解决了郊区居民的转车问题。每条路线都标清了发车时间——最早六点,最晚十点,每隔半小时一班,末班车是下午四点,生怕有人赶不上回家的车。
我上周坐1号线的时候,遇到一位抱着骨灰盒的大叔。司机师傅看到他,立刻解开安全带下车,帮忙扶着骨灰盒上台阶,还特意把靠门的座位让给他:“这儿稳当,您坐这儿。”车上的广播里不仅报站,还加了温馨提示:“前方经过茶园,请不要开窗,避免花粉过敏”“陵园入口有免费的手推车,需要的乘客可以找工作人员要”。连过道上都贴了“小心地滑”的卡通贴纸,是陵园里的小朋友画的,歪歪扭扭的字体里藏着温暖。
其实这份查询表的用处远不止“查路线”。表的最后一页印着陵园的联系电话和公众号二维码,下面还有几行小字:“如果您有特殊需求,比如需要轮椅协助,或者要带大件物品,可以提前一天打电话预约,我们会安排工作人员在起点等您。”张阿姨就是提前打了电话,司机师傅特意把车停在她身边,帮她把青团和鲜花搬上车。“以前觉得去陵园是件苦差事,现在坐上班车,像去见老朋友一样。”张阿姨摸着座位旁的扶手,上面还留着前一位乘客的温度。
要拿到这份查询表很容易。你可以在归山陵园的官网首页下载PDF版,也可以关注“归山陵园”公众号,回复“班车”就能收到最新的电子版。要是不会用手机,陵园入口的公告栏里贴着大大的纸质版,红底黑字,连老花眼都能看清。门口的工作人员还会主动递上一张:“阿姨,这表您拿着,下次来直接按上面的路线走,不用问人。”
下午三点,我从陵园出来,正好赶上末班车。车上坐着几个年轻人,手里捧着晒干的菊花,轻声说着话:“奶奶以前总说,她小时候在茶园里摘茶叶,现在终于能天天看着茶园了。”车窗外的茶园泛起绿色的浪,阳光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我望着手里的查询表,突然觉得它不是一张纸,而是一座桥——一头连着热闹的人间,一头连着安静的思念,每一个字都是温暖的路标,指引着我们走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