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,说起身后事的安置,不少人会想起天寿陵园——这座坐落在昌平凤凰山脚下的陵园,背倚青山、前绕长河,连风里都带着松枝的清味。近年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这里的树葬,不是因为别的,就是想让亲人“换种方式活着”:不用冰冷的墓碑,而是把骨灰埋在树下,让每一片叶子、每一根枝桠,都成为生命的延续。但第一次打听树葬的人,总会问:天寿的树葬价位多少?是按块地算还是按平米卖呢?
说到树葬的计价方式,其实和传统墓碑的逻辑完全不一样。传统墓碑要算“占地面积”,比如一块碑占多少平米,但树葬的核心是“以树为载体”,所以天寿陵园的树葬从来不是按平米卖的——而是按“穴位”。什么是穴位?就是每棵树旁规划的专属安葬位置,比如一棵老国槐下,会有3-5个穴位,每个穴位对应一个逝者,家属选的是“这棵树旁的第三个位置”,而不是“多少平米的土地”。换句话说,你买的不是“地”,是“和树相伴的资格”,这种方式本身就藏着生态葬的初心:不占多余空间,让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。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价位,天寿的树葬并没有“一口价”,反而像选房子一样,有不同的“户型”和“楼层”。影响价格的第一个因素是“树的本身”:园区里有几排树龄超过20年的国槐,树干粗壮、枝叶如伞,站在树下能遮住大半个天空,这样的树旁穴位,价格会高一些;而新栽的侧柏区,小树苗才齐腰高,虽然现在看着单薄,但等着它一年年长大,价位就亲民很多。第二个因素是“位置”:靠近园区主路或者长河景观带的树葬区,家属祭扫时不用走太远,还能看看水、吹吹风,价格会比深处的角落贵一点;要是刚好在园区的“景观节点”——比如一棵形态特别的歪脖子树,或者旁边有个小花坛,价格又会往上飘一点。第三个因素是“配套”:比如要不要给树挂个定制的金属铭牌,要不要陵园帮忙定期修剪树枝、清理落叶,这些服务都会加一点费用。综合下来,天寿树葬的价位大概在3万到15万之间:3万多能选到新栽的侧柏区穴位,5-8万是主流区间,能选到树形不错、位置方便的位置,10万以上的,大多是树龄久、景观好的“黄金位”。
其实很多人选树葬,根本不是冲着“便宜”来的——毕竟比起传统墓碑,树葬的价格并没有低多少,但它的“温度”是传统葬式比不了的。我有个朋友,母亲走后选了天寿的树葬,就在一棵银杏树下。每年秋天,她都会带着孩子去捡银杏叶,说“这是姥姥给我们寄的信”;春天发芽时,她会拍张照片发朋友圈:“你看,姥姥的树又长高了。”那个树穴不是“坟墓”,是母亲“新的家”——家里有树、有风、有四季的变化,比冷冰冰的墓碑更像“活着”。
说到底,天寿陵园的树葬,卖的从来不是“土地”,是一份“牵挂的出口”。价位的高低,不过是树的年龄、位置的远近,但最珍贵的东西,从来都不在价格里:是春天的新芽、夏天的树荫、秋天的落叶、冬天的枝桠,是每一次去看它时,风穿过树叶的声音,像极了亲人从前喊你名字的样子。当我们站在树底下,摸到粗糙的树皮,闻到树叶的清香,忽然就懂了:树葬不是结束,是另一种开始——让亲人的生命,顺着树根扎进土里,跟着树枝伸向天空,在每一个四季里,和我们一起,继续爱着这个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