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的温泉镇总飘着桂香,我抱着相机往温汤路走,远远就看见那扇爬满常春藤的铁门——是温泉墓园。门口的老周举着茶杯喊我:“小夏,桂树又开了,快进来拍。”我笑着点头,忽然想起上周在社区群里看到的问题:“温泉墓园还有墓地吗?怎么总有人说‘早满了’?
说起温泉墓园,名字里的“温泉”从来不是装饰。它坐落在镇西的半山坡上,背后藏着一眼百年老温泉——从前村里的阿婆们端着木盆来打热水,后来建墓园时,特意把老泉圈在园子里,用青石雕了井栏,井沿还留着当年的磨痕。墓园里的树都是“原住民”:香樟的冠盖遮着大半条路,银杏的枝桠伸到碑间,连碑石都选了当地的温泉石,摸起来温温的,不像别处的石材那样冷硬。有次我碰到个老大爷,蹲在井边用手接水:“我爸以前就爱喝这口泉,说比超市的矿泉水甜。”
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还有没有墓地”,我找了在墓园做接待的王姐——她的工位后墙贴满了家长里短的便签:“3排5号的月季该浇水了”“老陈的碑刻要加孙子的名字”。“哪有什么‘早满了’?”王姐翻着登记本,笔尖停在“生态区”那页,“山坡上的传统墓区还有十来个朝南的位置,都是以前留的‘好穴’,得提前半个月预约;今年春天刚开了银杏林后面的生态葬区,树葬、花葬都有,上星期还有个姑娘来定了,说要给妈妈种棵山茶花。”她指着窗外的山坡,“你看那片新绿,就是刚整好的,草皮是昨天才铺的,再过两个月就能种月季了。”
其实来温泉墓园的人,很少一开口就问“有没有”。上周碰到一对中年夫妻,沿着青石板路走了三遍,最后站在老泉边说:“就这儿吧,我妈生前总说‘等老了要找个有温泉味的地方’。”还有个小伙子,抱着爷爷的旧茶缸来,非要把茶缸埋在碑角:“爷爷以前每天用这缸子装温泉水喝,现在让它陪着,应该不孤单。”王姐说,她接待过最“挑剔”的客户是个老教师,翻遍了整个墓园,最后选了香樟树下的位置:“这树有三十年了,我上学时就见过,现在能葬在它底下,像回到了小时候。”
昨天我又去了趟墓园,刚进门就闻到桂香里混着温泉的湿气。王姐端来一杯姜茶:“昨天有个阿姨打电话问,我让她来现场看——照片哪能看出树的阴凉?哪能闻得到桂香?”她指了指墙上的“温馨提示”,末行写着“建议现场咨询,眼见为实”。其实关于“温泉墓园还有没有墓地”的答案,从来不是一句冷冰冰的“有”或“没有”:它是香樟树下的阴凉,是老泉边的湿气,是碑间开着的月季,是每一个“想给亲人找个舒服地方”的心意。
离开的时候,老周在门口摘了把桂花生:“拿回去泡蜂蜜,比超市买的香。”风里飘着桂香,我摸着口袋里的墓园电话——其实想知道答案,不如抽个下午来走一走:看看老泉的热气,闻闻桂树的香,和王姐聊两句家长里短。毕竟,“有没有”从来不是最重要的,“合不合适”才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