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潮白陵园的桃树下还留着未扫尽的纸钱碎屑,风卷着花瓣飘向不远处的潮白河。一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蹲在墓碑前,用湿毛巾擦着照片上的灰尘,忽然抬头问身边的女儿:“咱爸这墓,能搁多久啊?”这样的疑问,是潮白陵园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到的“高频问题”——关于墓地产权的困惑,藏着太多人对“思念保质期”的担忧。
在北京,像潮白陵园这样的经营性公墓,从不是“卖地”,而是“转递使用权”。根据《殡葬管理条例》和《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》,经营性公墓的本质是“殡葬用地使用权租赁”:陵园先从政府处获得特定地块的殡葬用地使用权,再将单个墓穴的使用权转让给家属,期限以20年为一个周期。到期后无需“重新购买”,只需缴纳少量管理费续期——这笔费用主要用于陵园的绿化维护、安保巡检和设施更新,比如潮白陵园的续期管理费每年仅几十元,连一棵松树一年的养护成本都不够。
去年秋天,住在顺义的张阿姨抱着10年前的购墓合同来找工作人员,眼泪都快掉下来:“我家老周的墓明年就到期了,是不是要把他迁走?”工作人员翻出合同里的“续期条款”指给她看:“阿姨您看,续期是自动优先的,只要交管理费,墓穴还是老周的。”张阿姨攥着合同的手慢慢松开,说:“我就怕以后没地方看他,现在踏实了。”这样的场景在潮白陵园很常见——很多人把“20年续期”当成了“倒计时”,却没看懂这是“长久陪伴”的另一种说法。
关于“永久产权”的误解,才是最需要澄清的陷阱。前两年有位大叔拿着某“生态陵园”的宣传页来问:“他们说能永久,你们为啥不行?”工作人员翻开《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》第三条:“经营性公墓不得承诺永久使用权。”那些声称“永久”的墓地,大多是没有《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的“黑公墓”——要么是占用耕地、林地的非法用地,要么是打着“公益葬”旗号的违规项目,买了之后很可能被政府认定为“非法占地”,连墓碑都要被拆除。而潮白陵园的墙上,一直挂着2005年就拿到的《北京市经营性公墓许可证》,红章印得清清楚楚:“合法合规,才是对思念最基本的保护。”
昨天去潮白陵园,刚好碰到一位穿米白连衣裙的姑娘在给妈妈的墓碑擦照片。她把妈妈生前最爱的珍珠发夹别在墓碑旁,轻声说:“妈,我今年去了杭州,拍了西湖的荷花,下次带照片给你看。”风掠过她的发梢,吹得墓碑上的生卒日期轻轻摇晃,像是妈妈在回应。旁边的保洁阿姨告诉我,这个姑娘的妈妈是2018年葬在这里的,每年都来四次,续期手续去年刚办过:“她没问‘能放多久’,就问‘能不能一直让妈妈在这里’,我们说‘能’。”
采访结束时,陵园的负责人送我到门口。他指着河边的柳树说:“你看那棵树,是2008年种的,现在都有碗口粗了。我们守着这棵树,守着每一块墓碑,就是想让来的人知道——你们的思念,有地方放;你们的亲人,有人守。”风里飘来淡淡的槐花香,远处的潮白河泛着粼粼波光,忽然明白:关于墓地产权的所有问题,答案从来都不在“期限”里,而在“用心”里——潮白陵园守着的,是土地;家属守着的,是牵挂;而最珍贵的,从来都是那份“不想失去”的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