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德胜门西公交站,风里裹着秋的凉意,张阿姨把怀里的菊花往紧拢了拢,目光落在那辆印着“八达岭人民公墓专线”的米黄色大巴上。车身上的字是新刷的,墨色里带着点温温的光,像极了老伴生前写的毛笔字——她知道,这趟车会载着她的思念,往山上那片松树林去。

司机王师傅从驾驶室探出头,手里还攥着块擦车布:“张姐,后排靠窗的位置留着呐。”他接过张阿姨手里装桂花糕的保温桶,轻轻放在座位底下——去年张阿姨第一次带热乎的桂花糕来,路上晃洒了半盒,蹲在墓前抹眼泪,王师傅记到现在。三年前没有专线车的时候,张阿姨得挤345路转郊区巴士,折腾两个多小时,现在专线车直接从德胜门发,中途不绕路,全程一个半小时,连车上的座椅都换了软包,扶手上还装了USB充电口——刚好能给她的老年机补电,上次就是靠这个接到了女儿的紧急电话。

八达岭人民公墓班车服务-1

车上慢慢坐满了人。穿黑外套的小李抱着父亲的照片,眼睛红红的;周奶奶拄着拐杖,被志愿者小吴扶到前排;还有个小姑娘攥着本《小王子》,书皮上贴着父亲的照片。张阿姨往窗边挪了挪,让小姑娘坐下:“这儿晒不着太阳。”前排的周奶奶递来手帕纸:“我第一次来也慌,是王师傅帮我找的墓区。”小姑娘接过,指尖碰到周奶奶的手,暖得像晒过太阳的棉花。

王师傅的话不多,却记清了所有人的习惯:老陈爱坐第三排看长城,周奶奶要喝常温矿泉水,张阿姨的保温桶得放稳。每天五点半到车场,他要检查三遍轮胎,擦两遍方向盘,连脚垫缝隙都扫干净——“这不是拉人的车,是拉着思念去见人的。”上次雪天,他凌晨四点起来扫雪,轮胎缠了防滑链,全程开得慢,却没一个乘客催。周奶奶说:“这是给我们留的盼头。”

八达岭人民公墓班车服务-2

车到公墓时,阳光冲破云层,洒在满山红叶上。张阿姨抱着桂花糕往墓区走,身后传来小吴的声音:“奶奶慢点儿,台阶滑!”蹲在老伴墓前,她把桂花糕摆好,给松树苗浇了水。远处的专线车停在停车场,米黄色车身闪着光。她给女儿发语音:“我到了,车上的人都好,王师傅帮我扶了台阶。”

风里飘来桂花的香,张阿姨望着远处的长城,又望着那辆专线车——它像座移动的桥,一头连城市烟火,一头连山上松涛。去年冬天的雪、今天的秋阳,所有的温暖都藏在这趟车里:司机的记忆、志愿者的搀扶、乘客的互相照顾,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了情感的奔赴。

山路上的风还是凉的,但张阿姨心里暖着。她知道,下周同一时间,那辆米黄色的大巴还会停在德胜门站,等着她,等着更多带着思念的人,一起往山上走,往心里最软的地方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