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的地铁八通线土桥站出口,风里还裹着夜的凉意,张阿姨攥着保温桶站在老槐树下——桶里装着老伴最爱的枣泥糕,每周三这个时间,她都会准时来等那辆印着“宝云岭墓园”字样的班车。从前她要倒三趟公交去漷县镇的墓园,折腾两个多小时,自从去年开通直达班车,她的思念终于不用再在换乘中打折扣。
宝云岭的班车路线选得很“懂”家属:土桥站、果园站、国贸CBD、亦庄科创园,都是市区里“好找又顺路”的节点。司机王师傅跟张阿姨熟得很,看见她就会把副驾驶座位留出来:“阿姨,今天枣泥糕热乎吧?我帮您把保温桶放脚边,别磕着。”上周刚坐过班车的李小姐说,她第一次去时因为路不熟晚了五分钟,以为要误车,结果师傅特意等了她两分钟:“我抱着鲜花站在路边急得直哭,师傅摇下车窗喊我‘姑娘快上来’,那声音比我爸还亲。”
车上的老乘客,师傅们几乎都能叫出名字。张阿姨说,去年冬天她感冒咳嗽,师傅特意把暖气开得足了点,还递来一杯温热的矿泉水:“小王说‘阿姨你别冻着,叔要是看见得心疼’。”还有次一位大爷在车上翻找证件,把钱包掉在座位缝里,师傅收车后沿着路线找了三趟,最后把钱包送到大爷家楼下——里面的钱一分没少,还有大爷和老伴的结婚照。
其实宝云岭的班车从来不是“冷冰冰的交通工具”,更像个“思念摆渡车”。车上的广播循环着轻柔的钢琴曲,座椅是软包的,怕家属坐久了累;扶手上装了USB充电口,怕大家手机没电;连下车的地方都铺了防滑垫,雨天也不用担心滑倒。至于怎么查班车信息?关注宝云岭墓园的公众号就行,每周的时间表写得清清楚楚,要是怕临时有变动,提前打个电话确认,接线员会耐心告诉你“今天土桥站的车是六点五十,别晚了”。
上周末我坐班车去采访,旁边坐了个刚毕业的小伙子,手里捧着一束白菊。他说妈妈走得突然,自己平时在中关村上班,只有周末能去看妈妈:“从前我要坐地铁到土桥,再打黑车过去,黑车司机总绕路,现在有了班车,我能多陪妈妈坐半小时。”车窗外的树影掠过,小伙子摸着怀里的菊花,声音轻得像片云:“其实我挺感谢这辆车的,它让我觉得,妈妈离我没那么远。”
宝云岭的班车很慢,慢到能让你在车上整理好情绪,想起和逝者一起逛过的菜市场、一起追过的老电视剧;但它又很快,快得能把保温桶里的枣泥糕、怀里的白菊,还有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,直接送到墓碑前。傍晚五点的班车往市区开时,张阿姨抱着空保温桶坐在座位上,脸上带着满足的笑——她跟老伴说了女儿升职的事,说了小区里新种的月季,还有今天的枣泥糕甜了点,“他肯定爱吃”。
风从车窗里钻进来,带着远处槐花香——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味道。张阿姨摸出手机给女儿发消息,屏幕光映着她的白发:“今天你爸吃得可香了,下次你要是有空,咱们一起坐班车来。”车继续往前开,路过成片的玉米地,路过飘着炊烟的村庄,载着满车的思念,往温暖的地方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