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些槐花香钻进衣领时,我正站在长青园的入口处——去年清明没约上的遗憾还搁在心里,今年特意早早就做了功课。

打开微信公众号的瞬间,我先留意了首页的“祭扫预约”入口——不像去年藏得深,现在直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。点进去先选日期,日历上标着绿色的是可约日期,红色的是约满,我选了爷爷忌日的前一天,想着人能少点。然后填信息,逝者的姓名、墓区编号,还有随行人数,记得要填身份证号,因为入园要核验。最后提交的时候弹出来一个“文明祭扫提示”,无非是不让烧纸钱、不让带明火,倒也符合现在的规矩。提交成功的短信弹出时,我对着屏幕笑了笑,把页面转给旁边的奶奶看:“您看,约上了。”

长青园骨灰林祭扫预约-1

到了预约那天,我带着奶奶做的青团、爷爷爱喝的茉莉花茶,顺着“预约通道”进园。门口的工作人员接过身份证扫了一眼,笑着指引:“陈女士,您的预约时段是9点到11点,这边墓区方向很顺。”果然没怎么排队,连停车场都留了预约车位——想起去年清明当天来的混乱,车排了两公里,找到墓区时奶奶已累得直揉腰,站在墓前哭着说“爷爷等急了”,现在这份从容,倒像给思念铺了块软垫子。我蹲下来擦墓碑,把青团摆成爷爷生前喜欢的样子,倒茶时水蒸气裹着茉莉香飘起来,奶奶坐在旁边,摸着墓碑上的名字念叨:“老头子,咱们没迟到,茶还是热的。”我挨着奶奶坐下,讲起小侄女昨天学说话的模样:“她举着您以前给我的风筝说‘太爷爷的’,您要是在,肯定得把她举起来转圈圈。”风掠过槐枝,花瓣落在茶盏边,像爷爷以前轻轻拍我头的手。

其实预约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走流程”。就像爷爷生前总说“做事要提前打算,才不会慌”——小时候他带我扎风筝,提前半个月选竹篾、糊纸;带我去看京剧,提前一周买好前排票。现在的预约祭扫,不过是把这份“提前”换成了对逝者的尊重:提前留出时间,提前整理心情,才能不慌不忙地和他们说说话,而不是带着一身疲惫奔到墓前,连好好回忆都来不及。奶奶说:“你爷爷要是知道现在能预约,肯定得说‘这才像话’。”我望着她眼角的细纹,忽然懂了:那些看似麻烦的步骤,都是给思念留的“专属时间”——就像小时候爷爷给我留的糖,要等我放学再吃,甜味才更久。

离开时回头望,墓区的槐花开得正盛,风里飘着青团的甜香。手机收到公众号的提示:“您的祭扫预约已完成,欢迎下次再来。”奶奶拽了拽我的袖子:“下次咱们还约,好不好?”我笑着应:“好,下次提前一个月就约,让爷爷闻着槐花香等咱们。”

风里传来一声鸟叫,像爷爷以前逗我的口哨声。原来最好的祭扫,是提前把心意装进口袋——预约不是形式,是给思念的温柔铺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