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玉兰的香钻进窗户,楼下的花店把白菊摆到了最显眼的位置,路过的阿姨拿着花站在路灯下打电话:“明天上午去看你爸,要不要我帮你带枝百合?”又到了祭扫的日子,最近总有人问:“去天堂公墓需要预约吗?怕到了门口进不去,白跑一趟。”其实这个问题没有“是”或“否”的标准答案,但每一句询问里,都藏着大家对“从容怀念”的在意。
先说说最常见的两种情况——高峰期和日常。每年清明、冬至这两个“大日子”,天堂公墓的入口会排起长队,路边的停车位早早就满了,连附近的便利店都能卖空矿泉水。去年清明我陪邻居陈姨去看她先生,提前三天在“天堂公墓”公众号约了上午9点的时段,到了之后直接刷身份证进,不用站在太阳下等;而旁边没预约的大叔,抱着一捧菊花来回踱步,嘴里念叨“早知道昨晚让女儿帮我弄”。陈姨拍了拍他的胳膊:“下次提前约,省得累着。”管理处的张姐说,高峰期预约不是“限制”,是“保护”——人太多的时候,连弯腰放花的空间都没有,怎么好好和亲人说句话?但如果是平时,比如周三的下午,你带着一束百合慢悠悠走进去,保安会笑着点头:“来看哪位呀”,不会要你出示预约码——毕竟日子还长,想念可以慢慢来。
再说说“特殊情况”:如果是要在天堂公墓安葬亲人,那不是“预约”,是“郑重的约定”。上个月帮朋友办手续时,业务员反复和我们确认时间:“下周五上午10点,我们会提前整理好墓穴,铺好青石板,请你们全家提前15分钟到,仪式流程我们已经核对过三遍。”这种时候,每一个细节都要“定死”——墓穴的朝向、碑上的字体、仪式用的松枝,甚至播放的音乐,都是亲人最后一次“回家”的印记。朋友红着眼眶说:“这样才像他生前喜欢的样子,不慌不忙。”
要是真的需要预约,操作其实很简单。打开公众号,底下菜单栏点“服务中心”,再选“祭扫预约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、联系电话,选好日期和时段,提交后会收到短信验证码——就像订一杯奶茶那样容易。要是不会用手机,打公墓的咨询电话(比如010-8888xxxx),工作人员会帮你登记,甚至会提醒你:“明天有雨,记得带伞。”还有一点要注意:预约了尽量按时到,要是晚了半小时以上,可能需要重新排号——不是不近人情,是后面还有等着的人,大家都想多留一点时间给想念。
上周在公墓遇到一位老爷爷,戴着老花镜蹲在门卫室门口,手里攥着一张写着“预约流程”的纸条。保安师傅搬来椅子让他坐,一边帮他输手机信息一边说:“叔,您明天上午8点来,我在门口等您,直接带您进去。”老爷爷笑着点头:“我家老太婆怕我搞不定,特意写了纸条。”风把纸条吹起来一点,我瞥见上面歪歪扭扭写着:“先找穿蓝衣服的保安,要说‘我约了看老伴’。”原来最动人的,从来不是复杂的手续,是“我怕你麻烦,所以提前替你想好了”。
其实不管要不要预约,大家在意的从来不是“要不要扫码”,是“能不能好好和他说说话”。就像陈姨每次去都会带一盒桂花糕——那是她先生生前最爱的,放在墓碑前,再轻轻说:“今天的糕甜,你尝一口。”提前做足准备,不是为了“走流程”,是为了让这份想念更从容。风里的玉兰落了一片在脚边,捡起来放在手心——原来最好的告别,是“我准备好了,来见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