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裹着柳芽的清苦味儿,已经飘到八达岭脚下了。早市的菊花摊刚摆开,黄的白的堆成小山,路过的阿姨挑两枝,用报纸裹着,说“给你爸带两枝,他以前最爱菊”。我摸着口袋里的手机,想起昨天朋友发的消息:“今年去八达岭公墓得预约,别忘喽。
往年这时候,公墓入口的队能排到马路上。有次我抱着纸扎的灯笼,挤在人群里往前挪,灯笼被旁边的人碰歪了,纸穗子耷拉下来,像只受伤的鸟。等终于到墓前,汗都把衣服浸潮了,连跟爸爸说“我来了”都得扯着嗓子,生怕被后面的人催。今年试着打开“八达岭人民公墓”的公众号,点进“祭扫预约”,填了墓区编号、下周六上午9点、3个人,提交没两分钟,就收到确认短信:“您的预约已通过,请携带身份证前往。”倒比订奶茶还方便。
为什么要预约?上周去公墓咨询,工作人员小周跟我聊:“去年清明当天,墓区里挤了一万多人,有的家属为了抢烧纸的位置吵起来,有的老人被挤得差点摔了,连墓前的鲜花都被碰折。”他指着墙上的监控画面,去年的场景里,人群像潮水一样涌进来,“不是不让大家来,是怕太挤了,连好好跟故人说句话的时间都没有。”预约其实是把“涌进来”变成“走进来”——每天分8个时间段,每个时间段限200人,这样墓区里能保持安静,你可以慢慢擦墓碑上的灰尘,慢慢摆好供品,慢慢说那些藏在心里的话。
预约的步骤真不复杂。除了公众号,还能打公墓的预约电话:81186688,接线的王阿姨声音像小区里的邻居,会一步步问:“您要哪天来?上午还是下午?几个人?墓区编号记得不?”要是忘了墓区编号,公众号里有“墓位查询”,输逝者姓名和身份证号就能查到。提醒一句,最好提前3天预约,尤其是清明、中元节这些日子,晚了可能没名额。还有,每个预约最多带3个人,不是抠门,是墓区的小路窄,人多了容易碰着。
到了预约的日子,最好提前15分钟到。入口处有个蓝色的“预约核验”亭,扫一下手机里的二维码,或者报身份证号,亭子里的姑娘会笑着说:“里面人不多,慢点儿走。”门口还放着免费的“祭扫包”,里面有湿巾、纸巾、留言卡,还有一张手绘的墓区地图——上次我跟着地图找墓位,没走冤枉路,倒看见路边的玉兰开了,白得像雪。
墓区里的“文明祭扫区”比去年更贴心了。以前烧纸的地方换成了花架,上面挂着家属写的留言卡:“妈,我学会做你最爱的红烧肉了”“爸,孙子考上大学了”“奶奶,我带了您爱吃的桃酥”。风一吹,卡片飘起来,像一只只小蝴蝶。公墓还免费提供鲜花,要是忘了买,能在入口处领一枝,虽然是小小的一枝,却比烧纸更让人安心——毕竟,烧纸的烟会散,鲜花的香却能留在心里。
对了,行动不便的老人不用担心。入口处有免费的轮椅和拐杖,要是需要,跟门口的引导员说一声,他们会帮你推到墓前。上周看到个阿姨,坐着轮椅,儿子推着她,阿姨摸着墓碑上的名字,说:“老头子,我坐轮椅来的,你别嫌我慢,我跟你说,这轮椅可稳了。”旁边的引导员站在不远处,手里拿着一杯温水,等阿姨说完,递过去:“阿姨,喝口茶,润润嗓子。”
其实一开始我也犯嘀咕:“预约是不是麻烦?”直到那天在墓前,我蹲下来,用湿巾擦爸爸墓碑上的灰尘,阳光正好照在“爱女小棠”那几个字上,我轻声说:“爸,我最近学会养花了,你以前说我连仙人掌都养不活,现在我养的月季开了,红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