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窗户时,我正对着手机屏幕里的“万安公墓预约平台”界面发呆——去年清明赶去时没预约,在门口等了近一个小时,今年早早就想着把这事办妥。手机屏幕的光映得我眼睛有点酸,忽然想起爷爷生前总说“早做准备不吃亏”,像他当年提前半个月给我买好小学新书包一样,现在我也学着他的样子,把祭扫的事早早安排好。
去年清明的情形还历历在目。那天我起了大早,抱着刚从花店买的白菊坐公交到公墓,刚下站就傻了眼:大门前的队伍从入口排到马路边,卖花阿姨举着花束在队伍里穿梭,喇叭反复喊着“未预约游客请先扫码登记”。太阳升得老高,额角的汗把鬓角头发黏住,我抱着花急得慌——爷爷最讨厌等人,生怕赶不上给爷爷烧纸的时间,手心里的花茎都攥得发皱。
其实预约流程比想象中简单。微信搜“万安公墓”公众号,点“服务大厅”里的“预约祭扫”,填姓名、身份证号、日期和人数,传健康码截图,不到五分钟就搞定。我第一次操作时,特意翻出抽屉底的墓位证核对——爷爷的墓在C区3排12号,好几年没去怕记错。提交后手机震动,“预约成功”的提示像小时候爷爷给的糖纸,心里甜甜的。
预约的周四上午,我买了爷爷爱吃的枣泥酥,提着白菊到公墓。保安师傅笑着指扫码区:“预约的直接进。”扫完码闸机打开,风里飘着松针味,路边柳树抽新芽。蹲在爷爷墓前擦灰尘,把枣泥酥和白菊摆好,摸着碑上的字说:“爷爷,我今天没排队。”忽然想起小时候他蹲在地上给我系鞋带,风把他白发吹起来,沾了片槐花瓣。
那天还看到很暖的一幕:拄拐杖的老奶奶拿一盒桂花糕,志愿者扶着她走。老奶奶说:“他生前最爱的,我每天蒸,今天带了热的。”志愿者说:“阿姨慢点儿,台阶不陡。”阳光把影子拉得很长,落在松针小路上像撒金粉。便民服务台摆着免费饮用水,工作人员举喇叭说“有需要找我们”。原来预约是温柔的照顾——让老人不用排队,年轻人不用急,每个人都有时间跟逝者说话。
离开时站在槐树下,看陆续进来的人扫码进去,没有去年的拥堵。风里又飘槐花香,跟爷爷种的那棵味道一样。摸着口袋里的预约码截图,忽然明白:预约不是束缚,是让我们从容对话——慢慢擦灰,慢慢说话,慢慢回忆。就像爷爷说的“慢点儿,才能看清风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