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的北京夏天,我跟着邻居张阿姨去看陵园。她老伴老陈走得突然,凌晨倒开水时摔在客厅——等救护车来,人已经凉了。收拾遗物时,张阿姨翻出张皱巴巴的便签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“想守着东边的太阳”。我们捧着手机搜了半天,最终锁定“朝阳陵园”——名字带“朝阳”,位置在东边,刚好撞进老陈的心愿里。
陵园在朝阳区金盏乡,京密路转乡道就能到,沿途是大片玉米地,风里飘着青纱帐的清苦味儿。进大门时,两排雪松像站岗的士兵,树荫里走进去,墓碑沿着缓坡一层一层排开,每块都留着够宽的间距。接待我们的王哥穿浅蓝polo衫,工牌挂在脖子上晃来晃去,递过价目表时说“大姐,咱不绕弯子,所有费用都在这儿”。那张A4纸抬头的字迹有点模糊,却明明白白分了三类:经济型、标准型、精品型。
经济型在西北侧,立碑,0.6平方米左右,3万到5万。张阿姨蹲在碑前摸了摸,浅灰色花岗岩的碑身凉丝丝的,烫金刻字泛着淡光,碑座上刻着小“福”字——简单,却够规整。标准型在园区中间,位置正对着东边山口,0.8平方米的碑身带浮雕,有松枝、菊花的纹样,价格6万到10万。王哥用指尖点着浮雕上的松针说:“您看这刀工,一根一根多清楚,这是当年卖得最好的款,家家户户都觉得‘够体面,也负担得起’。”精品型在东南角,靠近人工湖,有独立小花坛,能定制碑型——比如做成书的样子,或者刻上老人生前喜欢的花,价格15万起。张阿姨站在印度红花岗岩的书型碑前看了好久,小声说“老陈也爱看书,年轻时总跟我抢晚报”。
除了墓价,杂费也得算清楚:管理费每年500,一次性交20年是1万;刻字每个字10块,加张照片200;安葬费800,包括抬棺、铺金布、给墓碑系红绳的仪式。张阿姨掏出计算器敲得哒哒响:选标准型里8万的,加管理费1万,刻“陈建国之墓”和“爱妻李淑兰立”12个字,再加上照片和安葬费,总共不到9万2。她抬头问王哥“能给碑上多刻个松枝不?”王哥笑着点头:“没问题,我跟刻字师傅说,给您多雕两簇。”
后来张阿姨选了中间排第三列的位置,刚好对着山口。安葬那天清晨,我们跟着灵车过去,太阳刚从山后爬起来,第一束光就落在碑身上,烫金的字闪着暖光。张阿姨把老陈的照片贴在碑上,用袖口擦了擦碑面说:“老陈,这儿能看见太阳,比咱阳台的光还亮。”风里飘来松针的香气,旁边的月季开得正艳,王哥站在远处抽烟,没过来打扰——他知道,有些话,得让张阿姨慢慢说给老陈听。
其实2018年的朝阳陵园价格,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。经济型是“够实用”,标准型是“够心意”,精品型是“够念想”。就像张阿姨选的那方碑,不算贵,却刚好装下老陈的“朝阳梦”;不算奢华,却刚好让活着的人,能在每个清晨,对着山口的太阳,说句“我想你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