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半,住在朝阳区远洋天地的张阿姨提着刚用保鲜膜裹好的桂花糕,站在小区门口的老槐树下——那是老伴生前最爱的点心。往常这个时候,她得先坐302路到国贸,再转乘郊线公交,晃两个半小时才能到中华永久陵园。可今天她望着路口驶来的那辆印着“中华永久陵园”蓝底白字的大巴,指尖不自觉地摩挲了一下怀里的照片,脚步轻快了两分。

这辆车是中华永久陵园今年刚推出的便民班车。从东四环的远洋天地到西三环的丽泽桥,从昌平天通苑到丰台方庄,八条固定线路像张开的温暖手臂,把城区各个角落的家属“接”到陵园门口。早高峰前的6点、7点各发一班,周末再加开中午12点的便民班次——负责调度的王姐说,这是他们蹲了半个月公交站,记了满满三本笔记本才定下来的“民心路线”。“有天早上我看见一位阿姨抱着花在公交站哭,说错过了头班车,要等两个小时才能再走。”王姐指着墙上的路线图,“你看,这些站点都是我们跟着家属走出来的,哪块儿人多、哪块儿车难打,全记在本子上。”

班车里的细节,比路线更让人安心。开车的李师傅是有二十年驾龄的老司机,每过一个减速带都会轻踩刹车,生怕晃到后座捧着骨灰盒的家属;车厢最后一排永远留着两个空座,给需要单独空间的人——上个月有位刚失去母亲的姑娘,就坐在那里抱着母亲的毛衣哭,李师傅特意把车厢的音乐调成了轻声的钢琴曲,没去打扰她;扶手上绑着的保温桶是调度室阿姨们的“爱心小站”,冬天是熬了两个小时的姜茶,夏天是冰镇的绿豆汤,甚至连杯子都是带盖的陶瓷杯,怕洒出来烫到人手。上周有位坐轮椅的大爷要去陵园,李师傅提前半小时就等在小区门口,搬来折叠坡道,一步步把大爷扶上车,全程没让家属碰一下轮椅:“我爸以前也坐轮椅,我知道怎么弄才稳当。”

中华永久陵园的张经理说,他们做班车服务不是为了“搞宣传”,而是真真切切见过太多家属的不容易。“有次我在陵园门口看见一位阿姨,手里攥着给老伴带的蛋糕,蛋糕盒都挤变形了——她坐了三趟公交,挤了四十分钟才来。还有个小伙子,因为打不到车,在路边抱着父亲的照片哭,说‘爸,我对不起你,连带你看妈妈都这么难’。”张经理指着窗外行驶的班车,“我们多跑几趟车,家属就能少受点累,这份想念就能更‘顺’一点。陵园不是冷冰冰的墓碑林,是思念的栖息地啊。”

中华永久陵园班车服务-1

下午三点,班车驶回远洋天地站,夕阳把车厢染成暖金色。张阿姨抱着老伴的照片坐在靠窗的位置,手里还攥着李师傅塞给她的姜糖——那是她上次说“胃有点凉”,李师傅记在心里的。车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,她望着照片里老伴的笑脸,轻声说:“下次我们还坐这辆车来,你看,不用挤公交,不用怕迷路,多方便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照片里的老伴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,好像在笑着点头。

车厢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,那是张阿姨给老伴带的桂花糕的味道。司机李师傅握着方向盘,余光瞥见后视镜里的张阿姨,轻轻踩下油门——这辆载着思念的班车,正往城市的烟火里驶去,把温暖,留给每一个需要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