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春寒,张阿姨攥着刚买的一把白菊站在地铁8号线出口,手机屏亮着——是女儿半小时前发的消息:“妈,明天去怀思堂记得预约啊?上次我同事周末去,没约就被拦在门口了。”她把菊花往怀里拢了拢,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半天,还是没找到预约入口。其实不止张阿姨,最近总有人问我:“长城华人怀思堂明天到底用不用预约?”今天就把我跑了三趟的经验,说给你听。
长城华人怀思堂坐落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青龙桥畔,背靠叠翠青山,面前绕着一条清溪水,常年有松风掠过碑石缝隙。我第一次去是去年冬至,陪朋友给奶奶祭扫,车刚到山脚下就堵了——两排车沿着公路排出去一公里,朋友笑着说:“这还是提前三天约的,没约今天肯定进不去。”的确,作为北京为数不多的“园林式公墓”,这里的“人气”从来没低过:清明雨里有年轻人捧着奶茶蹲在碑前说话,中秋月光下有老人摆上桂花糕说“你生前最爱的”,就连平时周末,山路上也能碰到拎着鲜花的家庭。这样的热闹,总需要点“秩序”守着。
那明天到底用不用预约?其实要看“明天”是什么日子。如果是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,比如明天是周四,你带着身份证和墓位编号直接去,门口保安扫下健康码问句“几个人”就放进去——上周三我陪邻居李叔去,他说“儿子没时间,我自己来看老伴”,保安还笑着递了杯温水:“慢着走,山上台阶滑。”但如果明天是周末,或者赶上清明、冬至这样的“大日子”,预约就是“硬要求”了。我上周六去时,门口电子屏明明白白写着“今日预约已满,未预约游客请改期”,旁边阿姨急得掉眼泪:“我特意从天津过来的。”工作人员赶紧安抚:“您别着急,今天留了10个应急名额,把墓位号给我帮您登记。”可这样的“应急”毕竟少数,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来,最好提前一天查:关注“长城华人怀思堂”公众号,点“预约祭扫”,填好亲属墓位编号、预约人身份证号、同行人数,提交后会收到确认短信——就像和亲人“约”见面,总得有准信。
还有些温馨提示要告诉你:怀思堂里不能烧纸钱、点香烛,建议带鲜花、水果或亲人爱吃的小点心——上次我带了盒稻香村枣泥酥,放在碑前,风把包装纸吹起来一点,好像奶奶伸手碰了碰;服务台有免费绒布和水桶,想给碑石擦灰直接拿就行;山上步道有些陡,带老人去最好穿防滑鞋;开车来的话,山脚下停车场有工作人员引导,不用慌。
张阿姨跟着我教的步骤终于预约好了:“明天上午10点,3个人。”提交后页面弹出一行字:“愿您与亲人的相见,温暖而从容。”她把手机放进布包,摸了摸怀里的菊花——花瓣上还沾着晨露,像亲人的手轻轻碰了碰她手背。风里的春寒散了些,公交站“八达岭方向”的箭头闪着淡蓝光,山那边的松风,应该已经在等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