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子峪陵园藏在北京丰台的山坳里,背倚黛色青山,前绕清浅溪流,风掠过树梢时,连草木香都裹着温温的软。每一片园区都有个沾着烟火气的名字,像给故去的人递了杯温到刚好的茶,暖着思念,也暖着时光。

刚进大门,福安园就撞进眼里。“福”是灶上温着的粥,“安”是床头叠好的衣,这两个字凑在一起,就是中国人最实在的念想。青石板小径旁的玉兰树栽了二十多年,枝桠伸得高高的,春天一到,满树白花堆得像云,风一吹,花瓣飘落在墓前石台上,像有人轻轻放下一片温柔。上次遇到位穿藏青外套的阿姨,蹲在墓前捡花瓣,把它们小心收进布包里,嘴里念叨:“妈,你以前总说玉兰香得雅,今年我给你带了满树的香。”风掀起她的衣角,裹着玉兰气息,连眼泪都沾了三分甜。

绕过秋天落金叶的银杏林,永安园挨着松树林站着。“永”是时光走不完的路,“安”是心里放得下的念,连起来就是“我陪你,一辈子”。松针铺成的小路软软的,踩上去沙沙响,像故人在耳边说悄悄话。园子里的青石雕石凳磨得发亮,常有人坐在这儿,捧着保温杯唠嗑——“老周,今天股市涨了点,你要是在,肯定要骂我又贪”;“闺女,你上次说想要的围巾,我买了,藏在你抽屉里,等冬天给你围”。松风穿过枝桠,把这些话揉成小团,轻轻飘向云里。

太子峪陵园墓地各园的名称-1

往深处走,德馨园的文化石先冒出来。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,这名字里藏着中国人的“根”。园子里的墓碑大多刻着家训,有的是“孝悌为先”,有的是“诚信立本”,还有块墓碑上刻着孙女的话:“爷爷,我考上你当年的大学了,你说的‘做人要像竹子,直而有节’,我记着呐。”文化石上刻着孔融让梨、岳母刺字的故事,旁边的竹子长得笔直,竹叶沙沙响,像在念没说完的话。上次见一群小学生来,老师摸着文化石说:“这些故事,是我们的魂儿。”孩子们仰着小脑袋,把“魂儿”咬得软软的,像把什么种进了心里。

最后走到祥和园,连空气都带着花香。这里种着月季、绣球、矮牵牛,夏天开得热热闹闹,像把菜市场的烟火气搬来了。有户人家在墓前摆了微型花园,种着多肉和薄荷,叶子挂着水珠,像刚浇过。穿花衬衫的奶奶蹲在那儿,用小喷壶浇水:“我家小慧生前爱养这些,以前总说等退休了开个花店,现在我帮她实现了。”旁边石桌上摆着陶瓷小茶壶,刻着“平安”,阳光照上去,泛着暖光。还有位大爷坐在石凳上剥花生,往墓前放两颗:“老伴儿,你以前最爱吃煮花生,我煮了,还是你喜欢的咸味儿。”风把花生香吹远,蝴蝶停在墓前花上,不肯走。

太子峪的园名,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。福安是“我想你过得好”,永安是“我陪你一辈子”,德馨是“我没忘你说的话”,祥和是“我把你的日子接着过”。每两个字都是一句悄悄话,说给故去的人,也说给活着的人——不管走得多远,总有人把你放在心尖上,用最朴素的字,守着最深情的念。走在这些园子里,不会觉得冷,因为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团小小的火,暖着思念,暖着时光。

太子峪陵园墓地各园的名称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