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钻进车窗时,我正跟着导航往昌平的山里走——这是第三次陪姑姑来看中华永久陵园的位置。她总说,要给去世的姑父找个“能看见山、闻得到树”的地方,而朋友嘴里“藏在京北绿肺里的陵园”,成了我们最挂心的目的地。
中华永久陵园坐落在昌平区兴寿镇的燕山余脉下,往南15分钟是京承高速入口,往北翻个小坡就是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边缘。第一次来的时候,我们沿着园区石板路走,两边侧柏刚抽新芽,风一吹,细碎阳光落在“福泽千秋”的石牌坊上——原来“好位置”从不是地图上的点,是脚踩土地的踏实,是抬头见山棱线的舒展。那天我们走了许久,直到听见泉水叮咚,工作人员说那是天然泉眼,很多家属选这附近,说“能听见水响,像活着时一样”。
选墓地的位置,从来是选“能接住想念”的地方。园区老周工作十年,见过最动人的场景:一对老夫妻选位置,老太太要东边“晒得到太阳”,老头赶紧说“我选旁边挡着”,他们选的位置恰在桃树林旁——春天桃花瓣落墓碑,像撒粉色雪。老周说,这里的好位置“不刻意”:没有夸张雕塑,没有人工假山,野菊花是去年秋天自己长的,连路边的樱桃树都是早年村里留下的。
上个月陪姑姑签合同,她站“松涛区”第三排,摸了摸柏树干——树皮浅痕像姑父在老家老槐刻的“福”字。姑姑说:“就这儿,风一吹柏叶声像他吹的口琴。”工作人员指了指监控:“这区能连手机APP,想他时打开看实时画面,风在吹树在动,跟您在这儿一样。”那一刻我懂了,这里的位置让人安心,是把“活的温度”留进土地:柏叶声、泉水响、春天桃花、秋天樱桃——这些土地本来的东西,成了逝者与生者最温柔的连接。
昨天清明扫墓,我们带了姑父爱的茉莉花茶,倒在石碗里,香味飘到樱桃园。姑姑坐在台阶上,指远处山说:“那山形像不像他的鸭舌帽?”我抬头看,果然——山棱弧度和姑父的帽子一模一样。风又吹,柏叶沙沙,像姑父说“我在这儿挺好”。中华永久陵园的位置,就在这风里、树里、山影里——不是坐标点,是所有想念都能“落进去”的地方。